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專題主要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50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發展的基本歷程。專題內容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前一時期的內容,包括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三個時期,其中前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后20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集體領導下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20年既取得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也發生過嚴重的失誤和挫折。后一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和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根據“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行了改革開放,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終于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2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健康、穩定發展,已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確了新的奮斗目標。
一、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課標要求:
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訂及實施背景、內容;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內容、特點、實質、意義及問題;列舉社會主義曲折發展十年的正確和失誤的決策,分析其經驗教訓;了解“十年文革”時期的經濟發展的狀況,總結其歷史教訓。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表達對社會和歷史現象的想法與觀點,以及解釋一般社會現象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課前采訪調查和課堂上運用教材中及教師所引用的圖文資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斷和評價十年探索中的成就與失誤,并在此基礎上對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教訓進行分析和總結,以此培養學生正確運用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過程,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能正確反映并符合中國具體實際情況時,就能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反之,就會遇到挫折,從而使學生受到國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點難點:
重點: 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方面的理論成果。
難點: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從中國共產黨探索本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其經驗教訓。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建議:
(1)講述本節內容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前先采訪一下自己的爺爺奶奶對那段歷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歷史資料;并列出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疑惑。結合學生了解的知識和存在的疑惑備課、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課上學生可分組討論。
(2)關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一目,建議教師:
①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文字、圖片等課外材料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體會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及其對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