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②幫助學生理清過渡時期的含義及時限,并了解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③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歸納分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經過、方式、特點、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并且分析說明為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
(3)關于“曲折發展的十年”一目,知識點繁多,建議教師:
①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先從整體上梳理本框節內容,教師可設問助其梳理:在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做了哪些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現過哪些失誤?(可由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②對部分內容具體分析:
a、對于“中共八大”,建議教師利用中共八大的相關內容作為依托,培養學生積極關注國情,正確分析國情,深刻了解國情的意識。并明確:中共八大的路線方針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遺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思想還不夠成熟,八大的正確方針在黨內未能牢固確立,一些重要思想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充分堅持下去。
b、對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內容,老一輩人應該是記憶深刻,所以學生在課前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時,應該獲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課上建議教師以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獲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體添加一些文字、圖片等資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礎上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作出客觀的評價,并從中獲取啟示。(可由學生分組討論)
c、對于“國民經濟的調整”,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其首要的方向和“八字方針”的含義。
③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年曲折發展的經驗教訓。
(4)“十年動亂”中的國民經濟一目,建議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相關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先讓學生從感性角度了解文革中的國民經濟的發展概括;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國民經濟出現困難的原因和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時國民經濟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文革”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極其沉痛的教訓。
(5)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并分析歸納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