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水平測試講義(7)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1918年下半年,蘇維埃政府在經濟領域實行了一系列戰時特殊措施,即“ ”政策,應對國內戰爭。
①在農業上,實行 集制。
②在工業上,不論企業大小,一律收歸國有,實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在產品分配上,國家取消了 ,糧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統一分配,實行實物 。
④實行成年人 義務制。
2、理解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長期戰爭、自然災害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1)經濟危機;
①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內戰使蘇俄的經濟瀕于崩潰。
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超越生產力水平,造成經濟危機。
(2)政治危機;
①農村中:國內戰爭基本結束后,余糧收集制反而得到了強化,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
②城市中:工人因生活條件惡化也不滿,紛紛罷工;
③軍隊中:喀瑯施塔得發生水兵叛亂甚至提出“要蘇維埃,不要布爾什維克”的口號。
3、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并認識其作用。
( )年,列寧在俄共十大上作了《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1)內容:
①農業:用固定的 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可自由支配納稅后剩余的糧食。
②工業:在堅持發展 和國家掌握 的前提下,部分國有企業采取 和 的形式,實行 。
③商業:允許 ,實行 。
④分配:廢除平均主義的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的 。
(2)作用:
①
②
③
補充:
1922年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 基礎上成立 ,簡稱蘇聯。
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1)形成過程
①( 年聯共 大確定方針)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
② 年起,蘇聯實施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③( 年聯共 大確定方針)農業集體化運動,配合工業化。
④1936年蘇聯新憲法通過標志著 建立,也標志著 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