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隸書: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3、文字演變的趨勢: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 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
4、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
(1)書法藝術發展的兩個階段: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2)書法的幾種主要書體:
●楷書
特點:筆畫詳備,結構嚴整,是規范化、標準化、楷模化的字體。
發展:①始于東漢。②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魏晉有鐘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樂毅論》;初唐的歐陽詢(歐體)、盛唐的顏真卿(顏體)、晚唐的柳公權(柳體);宋代黃庭堅、元代趙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紹基等。
●草書
特點:筆畫簡約,鉤連不斷;線條流暢,任情縱性。雖難于辨識,實用性不大,卻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發展:起源于漢初,成熟于東晉。魏晉以來盛行不衰,名家輩出。
代表人物: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盛唐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
特點: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是一種最活躍的字體。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
發展:經過東漢至西晉約兩個多世紀的演變,書體完全成熟。
代表作: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唐朝顏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書;
北宋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天下第三行書;元朝趙孟頫的《行書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離騷》等。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過渡: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我們都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
1、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彩陶畫、巖畫、壁畫和地畫。其代表作是彩陶畫《鸛魚石斧圖》。
2、夏商周三代的繪畫:以人物肖像為主,畫在墻壁上、絲帛上。《人物馭龍圖》和《人物龍鳳圖》是出土的戰國楚國帛畫。戰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
3、秦漢時期:繪畫藝術有進一步發展。繪畫門類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畫像磚等。代表作有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彩繪帛畫、河南洛陽東漢墓出土的《夫婦宴飲圖》等。
4、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并總結出許多精辟的繪畫理論。代表作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5、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繪畫藝術的高峰,糅合外來美術風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盛極一時。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圖》、閻立本的《步輦圖》、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等。
6、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風俗畫成為最大亮點,繪畫成為商品。代表作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