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碰撞與沖突學案
第二節(jié) 碰撞與沖突學案
勸學:標準要求執(zhí)子之手——名師伴你同行
知識能力目標---------了解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這段時間內,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亞非拉文學、民族樂派音樂、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繪畫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影響。通過分析這一時期主要文學、藝術作品及其產生的背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19世紀中葉亞、非、拉各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情況,將其與同時代的歐洲文學進行對比,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對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會現實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繪畫的深刻影響。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大量文學藝術作品的學習,逐步學會運用討論法、比較法、分析法和歸納法等學習方法,以加深對批判現實主義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目標---------通過了解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民族樂派音樂的主要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家、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品質。通過對具體文學藝術內容的了解,促進正確的、積極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合作:學習要點提煉我思我在——合作從溝通、探究、發(fā)現開始
1、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⑴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制度逐漸得到鞏固。資本主義國家未能很好地緩和與協(xié)調自身矛盾,日益積聚的社會矛盾變得日益尖銳和復雜。
⑵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金錢成為衡量事物與人的價值的重要標準。
⑶浪漫主義對未來的設想和憧憬不再適應當時的社會現實,于是出現了一批敢于直面現實,深刻揭露社會黑暗和丑惡現實的文學家。
⑷資本主義各國相繼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并加緊在世界范圍內擴張。為爭取民族獨立,亞、非、拉地區(qū)的人民積極地進行著反帝、反殖斗爭。這種斗爭也反映在文化領域,使這一時期的東西方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發(fā)展。在斗爭中,亞、非、拉地區(qū)特有的現實主義文學也迅速崛起。
2、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起源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發(fā)源于法國——司湯達和巴爾扎克是公認的經典作家;英國——查爾斯∙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俄國——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和美國的馬克∙葉溫(1835—1910)等人。
2、 司湯達的歷史地位以及代表作。
⑴歷史地位——1830年,法國作家司湯達(1783—1842)的長篇小說《紅與黑》問世,標志著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誕生,也使司湯達成為了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
⑵代表作——《紅與黑》的情節(jié)圍繞著一個出身低微卻頗有才干的青年于連展開。通過對于連人生經歷的描述,司湯達猛烈抨擊了法國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貪婪與卑劣,真實地再現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法國的社會狀況。
4、巴爾扎克的歷史地位、代表作及其地位。
⑴歷史地位——巴爾扎克(1799—1850)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
⑵文學特色、代表作及其地位。
他善于揭露金錢社會中的罪惡與丑陋。他的許多著作,如《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高利貸者》等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巴爾扎克將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間喜劇》,其中包含九十多部小說,作品痛斥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無情,淋漓盡致地揭露了金錢至上的罪惡,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