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教學設計
出示知識結構表格。從“知道時代背景”、 “了解具體措施”和“認識影響”掌握。教師簡要概括奠基時期的時代背景,師生共同了解該時期重要的教育方針和具體措施及其影響。
時代背景 具體措施 影響
新中國成立
①接管改造舊教育,創建社會主義新教育。 教育事業回到人民的手中。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確立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確定了教育發展的方向。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③制定新中國的教育方針。 確定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④發展全日制學校,建立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 掃除文盲,培養人才。
1949——1965年 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第二目 動亂中的教育
閱讀教材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教育的踐踏的內容,通過對話認識“教育革命”時期廣大青年學生失去受教育的權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權利的多桀命運。
設問:這種曲折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進而根據課文整理本目的要點:
1、這種曲折出現的原因:“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文化大革命”的開始。
2、表現:學校停課,教育戰線一片混亂;1966年廢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課考試的“工農兵學員”。
3、教育遭到的破壞以及不良影響:整個民族文化素質下降;中國教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
探究一:
出示中日教育和經濟的關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 據統計,十年間中國至少少培養了200萬中專畢業生和100萬大學畢業生。據估算,十年中的中國國民經濟損失約5000億元。
材料2 二戰后,日本教育開始實行9年免費義務教育制度。 1957年獲理工農醫專業博士學位的占博士總數的88%。 1965-1970年培養出19萬工科中級技術人員。
——劉天純《日本改革史綱》
材料3
二戰后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單位:億美元)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產值 173 682 1969 5544
——《國外經濟統計資料(1949-1976)》
設問:閱讀中日比較材料,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師生對話,使學生從歷史的悲劇中認識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第三目 “教育的復興”
請學生們閱讀課文,找到文革以來,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為復興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
①文革結束后鄧小平撥亂反正,全面整頓。恢復高考制度,組織編寫新教材,倡導尊師重教。
②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實行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