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三單元
第2課 教案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遷都洛陽以及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改革;
(2)通過“卓有成效”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改革的作用;
(3)通過“雷厲風行移風易俗”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對民族融合的推動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實質。
(4)聯系所學知識探究制度創新對改革和社會進步的保障作用,結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認同對鞏固和深化改革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小組討論:聯系所學知識探究制度創新對改革和社會進步的保障作用,結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認同對鞏固和深化改革的影響;
(2)小論文寫作: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對民族融合的推動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實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孝文帝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堅決的態度也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2)認識銳意改革,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會進步的靈魂;
(3)培養學生不甘落后、勇于進取、學習先進、迎頭趕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對困難、正視問題、找出辦法、想出對策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孝文帝改革中創建新制和移風易俗。
難點:理解遷都洛陽在整個改革中的地位。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從三個方面,兩個時期介紹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條理清晰。前期改革在馮太后主持下進行,重點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經濟制度,主要包括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和新的租調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親自主持下進行,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和文史資料,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并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鑒于本課教材在整個課題中承上啟下的地位,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項措施實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這場改革的背景和影響,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導入新課:
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陽的太子恂對改革一直心懷不滿,陰謀策動叛亂。事情敗露后,孝文帝將太子恂廢為庶人,囚禁于洛陽。次年,又以不思悔改為由,將他處死。同年,鮮卑族貴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結文武高官發動兵變,也遭到孝文帝的堅決鎮壓。
這些叛亂事件的接踵發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舊勢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舊勢力如此不滿,企圖作垂死掙扎呢?
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本課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前期——制度創新(馮太后主持):
1、重點:建立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2、措施:
(1)制定俸祿制,整頓吏治:
原因:官吏無俸祿,吏治黑暗,貪污成風。
北魏官吏舊無俸祿,中央官吏按等級得到戰爭中獲得的財物和勞動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數量的租稅和絹帛等實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結果吏治黑暗,貪污成風,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直接威脅到北魏政權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