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⑤改籍貫:孝文帝發布詔令,規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于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開始經營起小塊土地,筑起數間房屋,逐漸成為中原地區的個體農民。自從魏孝文帝建都洛陽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陽北郊邙山一帶,即有魏孝文帝的長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莊帝的靜陵。
☆作用: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政權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統治模式轉化。
【合作探究】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區長期戰亂,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也逐漸學會漢族的農耕生活。
(2)內容:
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
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規定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
(3)實質:
商鞅變法:實質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實質是推行土地國有制。
★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講述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包含三個主要內容:即制度的創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俸祿制使北魏吏治好轉,為各項制度建立實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租調賦稅制度一起構成了北魏政權的經濟基礎,從經濟上保證了俸祿制的繼續推行,同時也為三長制的實行提供了客觀要求,而三長制的實行又保證了均田制和租調制的推行。總之,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的策略性,利用遷都避開了保守勢力雄厚的舊都平城,減輕了改革的阻力,同時,加強了與漢族地主階級的聯系,為鞏固改革成果和進一步推行深層次改革奠定了基礎。他還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并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地區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總匯,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一切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遠大抱負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想一想魏孝文帝為遷都洛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認為,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參考答案提示:北魏雖然實現了統一(局部),但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隔閡,文化沖突劇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風強悍,崇尚武力,難以文治;洛陽等地曾是多個漢族王朝建都之地,遷都洛陽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統地位。
★本課測評: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各自改革重點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參考答案提示:第一階段改革的重點是創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租調制。第二階段改革重點是漢化政策,主要措施是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
2、從嚴格意義上講,遷都洛陽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內容,然而,人們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為什么?
參考答案提示: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首先有利于鞏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改革。遷都洛陽是整個改革的關鍵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學習延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