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輝煌燦爛的文學》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第9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我國古代文學的重大成就。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介紹了我國不同時期文學的主要形式和成就。學習本課,可將本課內容概括為“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成就一覽表”,列表掌握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文學體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戰國、漢朝、唐朝時期的文學形式、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說出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能力目標:
(1)歸納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特點。
(2)探究文學發展和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關系。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輝煌燦爛的文學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2)以一些杰出文學家,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
難點:不同時期文學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點。如何揭示一定社會文學與政治、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基礎差。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但是,這一課內容在語文課中都有接觸。所以,我們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不同時期文學代表作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時期的文學形式。
五、教學方法
1.問題探究: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依據所學知識和課本內容,歸納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 從《詩經》到唐詩
學生回答預習學案問題:
1:《詩經》的內容和地位?
a概況:《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絕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
b內容:《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民間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諸侯國的民歌,從而從各方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境況和思想感情。
雅——貴族宴飲時演唱的樂歌
頌——貴族宗廟祭祀時演唱的樂歌
c地位:《詩經》的創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深刻影響,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被后世奉為儒家的經典。
2:學生觀看教材第42頁的屈原像和屈子祠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屈原的大概生平及其憂國憂民的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漢賦的特點和代表作品是什么?
a特點:賦是兩漢時期盛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體物寫志”。它直接源于騷體詩,但與先秦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關系。賦講究文采、韻節,兼具散文、詩歌的性質,后來逐漸向駢文、散文兩個方向發展。漢賦詞藻華麗,手法夸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b代表作品:西漢的賦以恢宏的氣勢、奇麗的景物、夸張的手法、華美的辭藻,表現出當時宏闊碩大的文化氣度、豪邁勇進的時代精神、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代表性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東漢的賦篇幅大多較短,以抒情為主,字句平淺,意境較為清新。代表作品有張衡的《二京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