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③軍事上:北邊強敵柔然的騷擾;
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后,活動于我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當時,正是我國歷史上處于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柔然,亦稱蠕蠕、茹茹、蝚蠕等。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認為柔然智力低下,敗多勝少,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所以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蠕蠕”。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北魏與柔然前期有過多次交鋒,輯錄于下:
道武帝時代 柔然入寇 2北魏還擊3柔然朝貢0柔然詐降1
明元帝時代 蠕蠕入寇 3北魏還擊4蠕蠕朝貢0柔然詐降1
太武帝時代 蠕蠕入寇 4北魏還擊13蠕蠕朝貢6蠕蠕詐降4
文成帝時代 蠕蠕入寇 0北魏還擊3蠕蠕朝貢0蠕蠕詐降1
④地理上:地理環境的影響;
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干旱,氣溫偏低,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臥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⑤傾慕漢族文化。
孝文帝拓跋宏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
☆策略:遷都動議與南下伐齊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但又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么樣?”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20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