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材和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歷史必修ⅲ第七單元第19課的內容,主要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成就及作用。本課在內容上承接了第三單元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又連接著現實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運用。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必修ⅰ、必修ⅱ學習,對新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及當時的世界格局已經有所了解,已經初步具備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背景知識。 學生通過第一單元、第四單元的學習對古代中國科技發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經有所了解,這將有助于理解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學生識記新中國在核技術、導彈、空間技術、生物技術以及計算機領域的重大成就;通過列表歸納新中國重大科技成就,培養歸納分析能力; 通過這些成就在生產領域中的運用,學生理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進一步探究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列表歸納新中國在科技領域內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確各項成就在中國與世界科技發展領域中的地位、意義; 借助多媒體,通過影視資料、圖片等再現歷史情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表格分析、影視、圖片等再現的歷史情景,學生認識我國科技成就在許多領域內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培養危機意識,增強使命感、激發為振興祖國發憤讀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及對策]本課重點: 新中國建立后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本科難點: 科技的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養學生尊重科學、關注科學發展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對策: 指導學生列表歸納新中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作用和地位; 借助于多媒體,通過歌曲《東方紅》,影視資料“常娥一號衛星發射” 以及大量圖片渲染氣氛、再現歷史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教學方法: 列表分析歸納法法、情景再現法、問題探究法學法指導: 列表分析歸納法,迅速有效掌握歷史信息 觀察法,感受歷史情景; 討論、合作探究法,深入歷史問題認識[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課前多媒體播放歌曲《東方紅》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入新中國初步取得科技成就的喜悅中。新課開始首先播放影視資料:10月24日衛星“常娥一號”發射片段,然后和學生一起回憶“常娥一號”動態,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新課學習:一、多媒體打出這課涉及的三個方面,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完成“合作探究一:列出成就,完成表格。合作探究一: 閱讀本課內容,找一找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過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憶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領域時間成就地位、意義核技術導彈空間技術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二、然后教師補充介紹各項成就,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一)核技術方面:選擇“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學生觀察圖片,一個烏云滾滾,一個藍天白云,引導學生探討“合作探究二”: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為什么要致力于原子彈等核武器的研究?你怎樣看待核技術的發展?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討論,自由發表意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當時國際上美蘇兩極爭霸,美國敵視新中國,中國和蘇聯關系惡化,中國發展核力量可以打破美蘇對核技術的壟斷,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同時也加強中國國防,維護自身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安定的環境。 核技術的發展給世界帶來緊張和不安,同時也可以維護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經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我們也可以利用核技術為人類服務,造福社會。應該科學的發展、利用核技術。(二)導彈技術方面:重點介紹錢三強、鄧稼先、錢學森三位科學家的貢獻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生感受新中國科學探索起步的艱難與老一輩科學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兩彈一星”精神。(三)空間技術方面:介紹載人航天工程實施情況。多媒體出示一組照片(神州一號至六號發射照片以及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照片),學生感受這一工程的偉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四)生物技術方面:選擇照片《饑餓的女孩》,引導學生觀察照片,體會透露出的非洲的凄涼、饑慌,認識解決糧食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首要問題。接著出示袁隆平與其研究的雜交水稻,引用數據突出他對世界解決人類糧食問題的杰出貢獻,體會袁隆平的科研精神、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巨大貢獻。接下來突出中國自1999年參與人類基因研究以來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科學等方面的成就,體會科技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大貢獻,理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五)計算機技術方面:圖片展示“銀河ⅰ號”以及曙光系列大型計算機,突出這些高性能計算機對科學研究、人類生產的作用,再次體會科技對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所起的作用,理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三、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近代中國科技發展情況,組織學生探討“合作探究三”:為什么在舊中國科技長期落后,新中國成立后,科技事業卻有了突飛猛進的?”學生在討論后,自由發言,最后師生共同總結:社會主確立義制度的確立,為科技事業發展創造了前提;黨和政府對科技發展的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保證(“兩彈一星” 戰略決策;“863計劃”; “星火計劃”; 載人航天工程戰略決策 );優秀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業中的開拓創新和無私奉獻(錢三強 ;鄧稼先 ;錢學森) ; ……等等。教師補充介紹“863計劃”、“星火計劃”,學生了解更多國家科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增強學生的關注科學的意識,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進一步鞏固解決兩大難點。“863”計劃:1986年3月3日,王大珩、 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的高科技的建議。這封信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后經中共中央、國務院組織的專家論證批準了《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稱為“863計劃”。 “863計劃”從國情出發,從長遠考慮我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充分分析發達國家的高技術優勢,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7個領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15個主題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的重點。 “863計劃” 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水平,增強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實力,使我國在當今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主要技術領域有了自己的陣地。同時,通過及時推動階段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技術輻射, “863計劃”為我國的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農業發展、企業技術改造已經并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星火計劃”: 1985年5月22日,國家科委向國務院提出了《關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項目促進地方經濟振興的請示》。在請示中,國家科委把這一促進地方經濟振興的開發計劃,簡稱為“短、平、快”項目,并擬名為“星火計劃”。“星火計劃”的宗旨是:把先進適用的技術引向農村,引導億萬農民依靠科技發展農村經濟,引導鄉鎮企業的科技進步,促進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高,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截至1995年底,全國共組織實施星火計劃項目66736項,覆蓋全國85%以上縣;已經完成的星火項目為35254項,占立項總數的52.9%;星火計劃總投入為937.6億元。1995年全國星火計劃實現產值2682.7億元,實現利稅473。9億元,創匯88。9億美元。提高了鄉鎮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推動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星火計劃實施還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小結:多媒體返回本課目錄,帶領學生回憶新中國在三個方面五大領域內所取得成就,要求學生把握住這些重點內容。教師提出希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希望同學們能以老一輩科學家們為榜樣,努力學習,為中國將來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板書設計]一、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地位、意義領域時間成就地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