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五節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教案
6.西方殖民者擴張的影響 師:(指導學生研習課本第110頁歷史材料。提示學生從對資本主義國家、被侵略國及對人類歷史發展影響三個角度考慮)
師:首先從侵略者來說,他們搶占殖民地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于被侵略的亞非拉地區,西方殖民者的掠奪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災難和貧困,造成這些地區長期的落后。再從客觀上看,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入侵,也沖去了這些地區封建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資產階級客觀上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即改造世界的工具。在他們為自己開辟經濟市場的同時,也營造著自己的政治墳墓。再者西方資本主義者的擴張繼新航路開辟以后,以商品經濟作為紐帶,將世界聯為一體,促成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初步形成。
生:(觀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示意圖,理解此概念)
二、爭奪
師: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的擴張,不僅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為了多爭得一塊海外殖民地,他們互不相讓,多次以兵戎相見,克里米亞戰爭即為一例。
1.起因
師:(指《克里米亞戰爭形勢圖》)土耳其處在歐亞非三大洲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頗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有經濟上戰略上的價值。君士坦丁堡是東西貿易往來必經之路,兩海峽是控制里海與東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歐洲列強都想控制兩海峽和君士坦丁堡。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俄完成或開始工業革命而土耳其帝國卻日益衰落,更成為列強覬覦的主要目標。俄國想奪取里海海峽以控制向東地中海擴張勢力的交通要道,此時尼古拉一世企圖通過戰爭緩解國內農奴制的危機。英法為了擴大商品市場,力圖在近東擴充侵略勢力。這樣巴爾干地區成為列強爭奪的矛盾焦點。
2.戰況 師:1853年10月,俄軍大舉入侵土耳其,土軍慘敗。第二年英法直接派兵作戰,俄軍轉入被動地位。由于英法的目的只是爭奪土耳其,沒有與俄國全面大戰的意愿,所以戰爭僅局限在克里米亞半島地區。1853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見敗局已定,服毒自殺。1856年俄國戰敗,被迫求和。根據和約,俄國不僅沒有達到首先挑起戰爭的目的,相反卻喪失了黑海的制海權。
3.戰爭的性質及影響
(1)性質
生:(閱讀課本第110~111頁有關英、法、俄作戰的目的回答)
(2)俄國戰敗的原因
生:(結合以前所學有關知識,及本課內容回答)
師:俄國戰爭中的失敗,主要是由于社會經濟落后,封建農奴制的俄國,在經濟及軍事上遠遜于資本主義的英法。再者,在戰爭期間國內農民運動高漲,嚴重威脅了俄國的后方,大大地削弱俄軍的戰斗力,還有由于經濟不很發達情況下武器的落后等等。
(3)影響
生:(依據參戰國英、法、俄的目的及戰爭的結果分別歸納克里米亞戰爭對其影響)
師:克里米亞戰爭對先敗后勝的土耳其來說,只是換取了英法勢力的進一步滲透;對戰敗的俄國,其妄圖控制地中海地區的南下戰略計劃遭到重大挫折,此后俄國將擴張的主要目標轉向東方,大規模地對中國進行侵略活動,再者戰爭的失敗還加劇了沙皇政府的統治危機,直接導致了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對取得勝利的英法,通過此次戰爭,兩國大大加強了對土耳其的控制,也加深了對土耳其經濟的滲透。兩國在世界其它地區進行的殖民擴張與爭奪更加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