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2
12.請分析為什么西南強藩會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地?
高考猜想
13.19世紀的日本社會在內外環境的激蕩下,國家處在急劇變革的特殊時期。據此回答:
(1)19世紀,日本出現了“尊王攘夷”運動。什么是“尊王攘夷”?這一運動的結果說明了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大政奉還”嗎?其實質如何?
(3)1868年鳥羽、伏見戰役后,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越來越有利于倒幕派。請結合有關史實加以說明。
14.閱讀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晉作乘千歲丸號船到達上海,親眼看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慘狀,認為“中國人沒有控制上海的統治權,歐美人是事實上的統治者。”他指出中國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證據為,彼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敵于數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等亦均絕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因循茍且,空度歲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認為日本只有堅決反對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國之覆轍”。這就加強了他要為日本民族獨立斗爭的決心。他于1862年8月歸國,立即成長為長州攘夷派的急先鋒。
——《明治維新》
請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海國圖志》作者是誰?書中主要闡發了什么思想?
(2)他“親眼看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慘狀”,是否屬實?運用所學知識論證。
(3)他去中國的時候,中國國內正在開始一場什么自救運動?具體有哪些措施?
(4)試比較1862年中日兩國有哪些共同的“內憂外患”。
(5)依據所學知識,你認為高杉晉作的說法有沒有道理?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a 1860年一批中下級武士暗殺了幕府實權人物井伊直弼,標志著尊攘派走上了日本的政治舞臺。
2.b 1865年初,高杉晉作起兵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
3.d 考查武裝倒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注意識記。
4.b 長州、薩摩、土佐等西南強藩聯合起來,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地。
5.c 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尊王攘夷”重在“排外”,而武裝倒幕重在 “倒幕”。c項不符合倒幕運動。
6.a “大政奉還”以后,德川幕府實際上仍然控制著國家政權,還擁有龐大的領地和人數眾多的軍隊,對外照舊可以代表國家,所以說“大政奉還”只是幕府統治形式上結束的標志。
強化提高
7.b 日本不成熟的資本主義決定了當時日本新的生產關系還不成熟,不能產生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民主思想。為尋求反幕府的理論根據,中下級武士只能樹起比幕府地位高且為封建主義所承認的權威,即天皇的權威。
8.b 幕府為消除倒幕派討伐的借口,企圖在形式上讓天皇執政,而自己依然在天皇之下掌握實權,克服暫時危機,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
9.b 鳥羽、伏見戰役沉重打擊了幕府軍隊,國內形勢也越來越有利于新政府,幕府垮臺在即。所以,西方列強從自己本身利益出發,宣布保持中立。
10.d a、b、c三項是其措施之一,但符合題干“標志”之意的是d項“建立新的社會體制”。
課外延伸
11.【解析】 第(1)題縱向分析表格數據的變化說明其“趨勢“;第(2)題再現史實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自18世紀以來,農民的反封建暴動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表明:第一,農民的處境日益嚴重惡化;第二,顯示了幕府統治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