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2
(2)原因:幕府統治下,日本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加劇了社會矛盾。
12.【解析】 該題考查了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根據地的原因。政治上倒幕派掌握各強藩的政權;經濟上對外開放,發展經濟;軍事上進行改革;領導方面以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為首的激進派掌握政權:全國許多地區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動搖幕府統治。
答案: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長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晉作等潛返下關,發動了奪取長州藩保權力的戰爭;1865年初倒幕派獲勝,重掌長州藩權力。高杉晉作和木戶孝允在長州進行改革:軍事上,改革軍制,從英國購買先進武器,組織新式軍隊;經濟上,新建了造船、冶鐵、煉油等藩營手工工場;對外開放,擴大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積蓄倒幕的物質力量。與此同時,薩摩藩以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為首的激進派逐漸取得了政權,走向倒幕。通過改革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力量,成為倒幕派的新據點。隨著倒幕運動的深入,長州和薩摩日益接近。1866年11月,長州、薩摩建立經濟同盟,由此形成了以兩藩同盟為核心的舉國討幕的局面。
高考猜想
13.【解析】 考生回答第(1)大問時,首先回答①小問的名稱,第②小問回答這一名稱的“結果”。回答第(2)大問也是首先解釋①小問的名稱,接著分析其“實質”。回答第(3)大問就是要史實論證。
答案:
(1)所謂“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尊王攘夷”運動的結果說明,日本要想免受西方列強的侵略,不能光靠盲目的“攘夷”,必須改革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首先推翻幕府的統治。
(2)1867年10月,為了消除倒幕派討伐幕府的借口,保住實際權力,幕府上書天皇,表示把政權“奉還”天皇,辭去將軍之職,這就是所謂的“大政奉還”,它實質上是日本幕府的緩兵之計。
(3)在國內,更多的火名同幕府決裂,參加反幕府的戰爭,進一步壯大了倒幕力量;同時,三井等大商人開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在國際上,西方列強見幕府垮臺在即,宣布保持中立。
14.【解析】 解此題要注意材料的時間是1862年,日本處于明治維新前,中國是洋務運動時期。兩國此時所面臨的問題很相似,根據所學知識對比分析回答即可。
答案:
(1)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
(2)屬實。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創辦近代海軍、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
(4)內憂:兩國的封建統治腐朽,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外患:西方殖民國家的入侵,武力打開國門,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5)高杉晉作的說法很有道理,但有關中國衰敗的原因并不夠全面。中國衰敗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沒落,游離于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舊,武器落后,加劇了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