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第一節 第二次工業革命
教學目標
1.學生應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成果;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理解壟斷及壟斷組織的基本概念。
2.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特點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的進步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新發現。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概念的理解;通過對"壟斷組織的形成"部分內容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生產關系必然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3.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的了解,激發學生對科學和社會的熱愛,以及勇于獻身科學的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工業的高速發展,工業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一系列的變化,導致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逐漸向壟斷階段過渡。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做出了必要的調整和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相對和平”狀態,這成為國際工人運動中產生修正主義思潮的主要根源。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經濟結構的根本變化,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資產階級思潮也發生了變化,自由主義思想逐步讓位給社會達爾文主義、唯意志論以及其它反映壟斷資本要求的思想潮流。在對外關系上,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在經濟上、思想文化上密切聯系的整體,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傳播。可以說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形成是引起這一系列連鎖反應的根源,因此,本節課的內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關于課前準備的教學建議
課前要求學生查閱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能源、交通、通訊及化學工業的重大科技發明和應用情況(圖片、文字),這樣,為第二次工業革命背景、特點的學習掃清知識障礙,同時也能節約課堂時間,進行重點、難點問題的討論。
重點分析
本節重點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特點。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有助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特點的分析;通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同點的比較、概括,不僅有助于學生把握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即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而且,還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從而認識到“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因此,這部分內容應作為教學重點內容之一。
重點突破方案
學生閱讀教材中w.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的文字材料、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結合19世紀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建立、世界科技的發展、經濟發展的需求、世界聯系的加強這四個方面,思考: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什么會有這些特點?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理解和這一階段特征的把握。
難點分析
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和評價壟斷及壟斷組織是本節的難點。
本節內容一開始沒有分析或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延續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是本課的難點之一。
壟斷及壟斷組織的評價也是本節的難點。這是因為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角度,從時代發展的宏觀角度,進行理解、分析、評價,形成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現象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有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