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偉大——圣雄甘地
具體而言,甘地又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新課教授」
一、非暴力思想的形成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稱甘地為圣雄,既是圣人又是英雄,甘地為印度做了哪些貢獻,會得到這樣的贊譽呢?(在印度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甘地用什么樣的方式領導印度人民抗掙?(非暴力)
非暴力的概念我們現在也經常提到,假如你是一位領導人,采用非暴力的策略,你會采取哪些斗爭方式呢?(罷工、罷課、罷市、絕食、抵制等)非暴力,往往是作為一種斗爭的策略。那么,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有沒有什么不同之處?我們從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尋找其中的答案。
問:甘地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非暴力思想?(要求學生閱讀課文,自己概括歸納,培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及概括歸納能力。)
了解:甘地的成長歷程:
1、出生:1869年信奉印度教的家庭
2、童年:小時候的甘地就有做過一些壞事,如:偷父母的錢去買煙,偷偷的抽煙、跟朋友在河邊、餐館偷吃羊肉(后來大力提倡素食主義),偷刮哥哥的金鐲子拿去賣(因為向哥哥借錢在外游玩,還不出錢來,把鐲子的一小部份刮掉、賣掉,再還給哥哥錢) 【見引言】——第一堂“非暴力”課
3、教育:甘地出身于印度一個古老的家族。在印度這個等級森嚴、種姓界限分明的社會,這種優越的出身使他有機會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 18歲在倫敦大學學習,受基督教《圣經》 中“不要與惡人作對的教訓”影響。這種教育使甘地認清了 印度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屈辱現實。他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
總結:
家庭背景:第一堂非暴力課;
宗教因素: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職業選擇:律師;
托爾斯泰等人的影響:用宗教之愛改革社會、實現人人平等的思想。
甘地認為任何政治斗爭都要以“仁愛”精神為主旨,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的理論。愛與真理的統一,即:在堅持真理的同時,寧愿犧牲自己不向敵人施加暴力。甘地的非暴力不僅僅是一種斗爭策略,也是他的道德準則,他把這種理念升華為信念并滲透到政治斗爭中。
二、為南非的印度僑民而戰1893-1914
(過渡)在南非的歲月中,甘地實踐了他的非暴力的理論。
問:甘地在英國留學期間獲得了律師資格證書。1893年,24歲的甘地來到南非是來開拓他的律師職業生涯的,他為什么走上了政治斗爭的道路?(種族歧視)
(1)第一次感受種族歧視,萌發從政念頭,開始爭取印僑權益斗爭。
(2)閱讀托爾斯泰著作:認同其以宗教之愛改革社會、實現人人平等的思想,認為任何政治斗爭都要以“仁愛”精神為宗旨,從而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的理論,建立“鳳凰新村”非暴力基地。(消極抵抗)
(3) 放棄“消極抵抗”,堅持真理。在堅持“真理”的同時,寧愿犧牲自己也不不向敵人施加暴力。領導南非的印度僑民,反對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和條例。(堅持真理)
三、為印度的獨立而戰
(過渡)甘地在南非斗爭了21年,當他后來回顧他在南非的社會時說:“上帝在南非為我的生活鋪下了基石,并播下了為民族自尊而斗爭的種子。”
問:“基石”和“種子”指什么?(南非的斗爭為甘地回到印度展開斗爭打下哪些基礎?)
①非暴力理論;
②斗爭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