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秦始皇陵及深埋兩千多年的兵馬俑
始皇陵銅車馬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7米多深處發掘出兩乘大型銅車馬,體積約為實際大小的一半。兩車各駕四匹駿馬,車上各有一名御手,造型十分逼真傳神。二車、八馬、二人及全套御具,均為青銅鑄造,另施彩繪,并有金銀飾件。根據出土地點和車輛造型分析,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車。專家們認為,這是我國考古世上發現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制車馬,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機械制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級重要的歷史價值。經修復后,現已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內展出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隨葬陶兵馬雕塑群。兵馬俑坑發現于1974年,1979年就地建成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坑約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到前2xx年因農民起義爆發而中斷,不久即被項羽所焚毀 。兵馬俑坑共發現4處 ,均為規模
巨大的土木結構建筑。最大的為1號坑 ,平面長方形 ,面寬9間,四周繞以回廊,前有5個門道,總面積約1.26萬平方米。列置于其中的6000個兵馬俑是以戰車、步卒相間排列的長方形軍陣。2號坑總面積約6000 平方米 。兵馬俑內容為以戰車和騎、步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3號坑總面積約520平方米。有駟馬漆繪的木質戰車和執殳的儀仗,象征軍陣的指揮部 。4號坑僅有土坑,是一個未建成即被廢棄的兵馬俑坑。按1 、2、3號坑出土兵馬俑的排列形式復原,應有武士俑7000個 ,駟馬戰車100余輛,戰馬100余匹。已出土的數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其軀體采用泥條盤筑法塑造,頭像則運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這批兵馬俑標志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再現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勇于公戰、怯于私斗的精神風貌,體現了王權的極度威嚴。其主要藝術特點是形體高大,崇尚寫實,手法嚴謹;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中文名稱: 秦始皇陵
英文名稱: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編號: 200-005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于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于公元前2xx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傭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的下河村的附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即位后不久便開始在驪山營建自己的墳墓,特別是在他統一六國后,更是在秦陵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全國各地征調70萬人參加陵墓的修建,夢想著自己死后依舊統治中國。前后費時近40年,至秦滅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修建秦陵的人最多時曾經達到7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