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秦始皇陵及深埋兩千多年的兵馬俑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陵園,工程浩大為史所罕見。冢高76米,周長xx米,陵園內有兩層城垣,呈回字型,外城周長6264米,內城周長2525米,陵丘位于內城的中部偏南側。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500米處發掘出了秦陵兵馬俑坑,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個墓坑重見天日。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16米,南北寬62米,面積有13260平方米,是一個長方形軍陣,有步兵和車兵聯合組成;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面積有6000平方米,是一個曲尺形軍陣,有多兵種組成;三號坑東西長124米,寬62米,面積僅有520平方米,三號坑最小,但據推測是指揮部,位置極為重要。目前在三個墓坑中共發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戰車近20輛,戰馬100匹。由模擬的軍陣,可以想見二千年前橫掃六國,統一全國,所向披靡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強大。陶俑體態高大,與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態各異,表情逼真,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藝術水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奇異珍寶。秦陵及兵馬俑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朝以前,對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進行,秦始皇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園內有兩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內城垣中偏南側。陵丘的西北50米處建有寢殿,現可見到的基址近正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它建筑遺址。在寢陵中,對秦始皇像進行供奉和祭祀。這種陵寢制度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以后歷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這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個發展。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亟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萬,而筑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xx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筑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余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里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桶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捅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