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學法指導1.如何學習19世紀中國思想史專題知識
19世紀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史主要包括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新思想,曾國藩、李鴻章“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思想,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和孫中山、黃興的民主共和思想。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工業資本主義不斷侵略中國,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救亡圖存,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進行了艱難而痛苦的抉擇,他們的思想探索呈現出西方化和反西方化的兩個面相:迎受西方現代性而變革傳統,抵抗西方侵略性而復興民族。他們對西方認識經歷了夷務-洋務-時務-要務的變化,他們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器物變革-制度變革-思想變革的層面。雖然這些先進的思潮都曾促進了中國的思想解放和近代化的發展歷程,然而由于他們自身的階級局限,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阻撓破壞,都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命運。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含義 目的 特點 評價 結論
中學:封建倫理綱常——體
西學:西方先進科技——用 維護清朝統治 只學(技術)
不學(制度) 階級(地主階級)
時代(內憂外患) 思想解放是變革的先導,洋務思想付諸實踐,開啟了近代化第一步,維新變法思想的發展直接導致戊戌變法的發生
二、知識結構
三、重難點分析
1.19世紀中國主流思想的演進及認識
演進:
a.“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地主階級抵抗派)
(1)背景:
①晚清中國封建統治危機四伏
②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不斷對外侵略擴張;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民族危機加深
③鴉片戰爭使有識之士萌發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2)代表人物及主張:林則徐、魏源
①林則徐
主張:向西方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
表現:設立譯館,翻譯書籍《各國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
地位: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
編寫著作:《海國圖志》——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
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意義: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和向西方學習有重要啟迪作用
(3)“開眼看世界” 的歷史意義:
①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
②對當時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③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國思想解放開端
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內憂外患的局勢
①內憂: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
②外患:外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代表人物、時間
①奕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②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3)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①中學為體——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西學為用——以西方科學技術為輔助,西方的近代文化是鞏固根本的切實手段
(4)實質及其目的
①實質: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②目的:挽救封建制度,鞏固封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