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復蘇教案
請看學案并思考,路德在這下面兩部著作中闡述了哪些宗教主張?
生(閱讀學案材料,討論)
板書:宗教改革 教義
(幻燈 播放材料)
一.《論善功》 信仰得救;廉潔教會
二.《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 王權高于教權;自由讀《圣經》
師:如果你是生活在宗教改革時期的一個普通人,你發現生活有哪些變化?
生答(農民、商人等)
師: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居然真的發生了!真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老百姓終于發現,思想一旦解放,人會有這么大的力量。
(板書:宗教改革 教義——解放人的思想)
師:就像教皇說的那樣,馬丁•路德這個“闖入葡萄園的野豬”,在歐洲引起了連鎖反應——瑞士、英國紛紛展開宗教改革,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幻燈 回到知識結構)
師:從人的肉體到精神,從天上的神到世俗的人,14—17世紀的人文主義進行了如此全面的人性解放。它使歐洲度過了漫長的冰河世紀,又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人間景象。人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歐洲人把對神的敬畏轉為對人的敬畏,神性至上變成了人性至上。
(板書:→人性至上)
(幻燈 回到人性之旅)
師:今天的旅行就先告一段落了。讓我們來總結一下這次旅行的收獲吧!在三站旅行中,我們的問題得到了三個答案:古希臘時以人為中心,以感覺或者道德為標準;中世紀以神為中心,人是微不足道的;14—17世紀,人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當然這里的人不是對古希臘的簡單重復,他的身上有著時代的烙印,復蘇的人性已經換了一顆資產階級勇敢的心。
不知道你對哪一個答案感到滿意,畢竟“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是,今天我們的主題是復蘇的人性——14—17世紀的人文主義。請問,你對它有何看法呢?
生談看法。
師:謝謝各位同學的獨到見解。我把同學們的觀點歸納一下:
積極: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價值觀念。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和勇于創造的精神,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啟蒙運動的開展,從而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勝利開辟了道路。
消極:此時的人文主義過于強調個人,容易形成個人主義。后來成為了殖民擴張和種族屠殺的理論依據。宗教改革打擊了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但宗教的排他性使各教派之間矛盾重重,甚至爆發戰爭,生靈涂炭。
師:既有優點,又有缺點,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唐太宗說過:“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那么從14—17世紀的人身上, 我們用“人”的眼光看出了這些得失之后,你會怎樣去做呢?說出來,大家一起分享好嗎?
生答
師:謝謝各位同學。我想把我的感悟也同大家一起分享。
(幻燈 音樂 雨果的名言)
大文豪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
人心的寬廣并不在于可以占有一切,而在于可以包容一切。人性中最寶貴的不是理性、更不是本能,而是愛。每個人都生活在愛的包圍之中,大愛無言,你感覺不到并不是因為它不存在,而是你沒有用心去體會。我就是一個被愛包圍的人,每當工作到深夜的時候,家人都會給我加件外套;看到我工作太忙臉色不好,媽媽想著法子給我做好吃的;聽說我要來泰州參賽,我的學生寫了賀卡給我加油……有一首老歌是這樣唱的:“我們要在愛心中大聲的歌唱,再把愛的幸福帶進每個人的身上。愛會帶給你無限溫暖,也會帶給你快樂和健康。”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