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2)特點: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建立,斗爭的組織性加強;主要斗爭手段從政治斗爭,暴力斗爭轉為經濟斗爭、合法斗爭;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從法國轉到德國,又轉到俄國;國際工人運動從西方向東方擴展。
4.國際關系的發展
(1)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主要矛盾及其根源:由于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新瓜分世界的爭奪,激化了矛盾,形成了三個中心環節:法德矛盾,焦點在于對歐洲霸權的爭奪;巴爾干問題,俄奧是主要對抗雙方,同時也涉及英德;英德矛盾,矛盾的焦點在對殖民地的爭奪,是帝國主義矛盾中最主要的一對矛盾。
(2)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三對矛盾的斗爭逐漸演變為兩大軍事集團為各自的利益協調矛盾,最終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3)第一次世界大戰:19xx年大戰爆發,交戰雙方是同盟國和協約國,這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交戰雙方都是非正義的。戰爭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戰爭中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力地沖擊和威脅資本主義制度,影響世界的國際關系格局;極大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也造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的不平衡性。
三、重點知識透析
1.對壟斷組織的認識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壟斷組織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盡管壟斷組織作為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體,必然會帶來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但它的出現是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就客觀條件和影響而言,壟斷組織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它不但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其次,從主觀動機來看,是為了調節生產,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實質上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最后,托拉斯等高級形式的壟斷組織,對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
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在經濟上開始成熟的一個新階段,也意味著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剝削性和侵略性的加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壟斷組織之壟斷市場、價格,勢必降低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壟斷組織的形成,意味著加強對勞動人民的掠奪。
第二,壟斷資本的形成,就是大生產吞噬小生產的結果,其間充滿了暴力、欺詐的行為及種種卑鄙丑惡的手法。
第三,壟斷的形成,伴隨著食利者階層的出現,成為游手好閑的寄生蟲階層。
第四,壟斷組織的形成,推動了殖民擴張,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國家、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第五,壟斷資本是戰爭的根源,殖民擴張必然導致爭霸,不可避免地發生戰爭,如“一戰”就是明證。
2.19世紀晚期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類型
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各國開展的狀況千差萬別,由于各自不同的歷史、現實條件,六大帝國主義國家在19世紀晚期經濟發展方面呈現三種類型。一是經濟飛速發展的美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在該時期內科技發明的成果都相對較多,又應用及時,資金、資源、市場的條件都較充分,所以發展迅速。二是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下來的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在19世紀中期還處在資本主義各國的最前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較好,海外市場較廣闊,在機器更新、采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擴大投資規模上不夠迫切;經濟發展的速度仍然比不上美、德兩國。三是俄國和日本,相對前面四國、經濟基礎薄弱是顯而易見的。兩國同時在60年代實現了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但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由于兩次工業革命在兩國幾乎都是同時開展起來,所以其工業生產發展的速度都十分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