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上述三種類型產生的直接影響是改變了這些國家的力量對比狀況,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斗爭。
3.19世紀晚期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發展趨勢
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的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表現出兩類不同的趨勢。
一類是美英法等國,資產階級民主制較為充分發展。這些國家都經過激烈的資產階級革命,對前封建主義制度、傳統,打擊和消滅比較徹底,使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得到順利發展的條件。美、英是典型的兩黨制國家。法國維護了共和政體,這有效地保持了資本主義的政治上的穩定。
另一類是封建專制色彩較濃的德、俄、日等國,在政治上較多地保留了舊的封建殘余,奉行專制主義和高壓政策,并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德國具有軍國主義傳統的容克地主是帝國政權中主導力量,軍國主義精神滲透到各個政治領域。俄國以沙皇專制為特征的整個官僚機構和官吏隊伍一直完整保留,成為專制主義政治的中樞。對內的專制主義和對外的軍國主義是19世紀末俄國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現出濃厚軍事封建性。日本在進入帝國主義時期的特點,可簡單概括為:壟斷、專制、侵略三位一體。
4.怎樣看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族民主運動?
(1)從運動性質看,舊式的民族運動演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與革命。列強侵略,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民族工業的產生,出現了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階級力量,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成為領導力量,這就使舊式的由農民或封建王公領導的民族運動,演變為新式的由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或革命。
(2)從斗爭綱領和口號看,描繪出了發展資本主義前景的新藍圖,如印度國大黨提出了民權和獨立的要求,中國的三民主義、墨西哥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憲法。
(3)從參加運動的主要力量看,新的階級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運動的主體,改變了過去以農民為主體的狀況,如印度盂買工人政治總罷工。
(4)從運動發展趨勢看,經過了從改良到革命的發展過程,如中國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和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
(5)出現了以新式民族運動為主導,新舊民族運動同時并存的狀況,朝鮮義兵運動、中國的義和團運動、非洲人民的反抗斗爭,都沒有超過舊式民族運動的范疇。
5.19世紀晚期歐美工人運動的特點及成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工人運動的特點有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①自發性斗爭少了,有組織的斗爭增多子。隨著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的文化素質和組織程度大為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得到迅速傳播,工人政黨和組織相繼建立,這就使工人運動由自發性向組織性增強的方向發展。②由暴力斗爭為主向合法性斗爭為主發展。一方面是因為資產階級民主的擴大,進行合法斗爭有了可能;另一方面是因為工人政黨和工會的普遍建立,比以前更講究斗爭策略。③由政治斗爭為主向經濟斗爭為主轉變。隨著資產階級民主制的發展,工人階級取得了過去不曾有的許多政治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已取得的某些合法的政治權利進行斗爭,爭取經濟待遇上的改善成為大多數工人的要求,所以,這一時期的工人罷工多以縮短工時、改善待遇、提高工資福利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