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罪惡的見證——戈雷島》備課資料
5、法國西印度公司
在法國的貿易史上,法國西印度公司是一個建立于1664年的特許公司。特許狀授予該公司加拿大,阿卡迪亞,安的列斯群島,卡宴,及南美洲亞馬遜河和奧里諾科河之間陸地的所有權和領主權。該公司享有在這些地方,以及塞內加爾和幾內亞四十年的經商的專有特權,之需要支付一半的關稅。公司只存在了9年。1674年,授權被取消。
6、塞內加爾
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北接毛里塔尼亞,東鄰馬里,南接幾內亞和幾內亞比紹,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500公里。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9℃,最高氣溫可達45℃。11月至次年6月為旱季,7~10月為雨季。
公元10世紀,圖庫列爾人建立泰克魯王國,14和16世紀先后并入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1864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xx年劃入法屬西非洲。1958年11月根據戴高樂憲法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59年4月與蘇丹(今馬里共和國)結成馬里聯邦。1960年4月4日,同法國簽署“權力移交”協定。6月20日,馬里聯邦宣告獨立。8月20日,退出聯邦,成立獨立的共和國。
7、奴隸堡
17 世紀中葉到19 世紀末,是慘無人道的奴隸貿易最猖獗的時期。加納、尼日利亞、塞內加爾一帶海岸和沿海島嶼是囚禁、運送奴隸的中轉站。歐洲奴隸販子在這一帶修建了許多堡壘,作為奴隸貿易的據點,其中的加納奴隸堡于1979年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加納奴隸堡由埃爾米納(elmina castle)和海岸角(capecoast castle)兩座城堡組成,由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分別修筑于15世紀和17世紀,在加納50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奴隸堡共建有42座。
歷史上,加納首都阿克拉就是西方殖民者掠奪黃金和販運奴隸的大本營。奴隸貿易給加納人民、非洲人民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深重的災難,人口急劇減少,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海岸角奴隸堡是這段悲慘歷史的見證。1974年,加納政府決定將海岸角奴隸堡開辟為“西非博物館”。
8、西非
非洲西部地區。東至乍得湖,西瀕大西洋,南瀕幾內亞灣,北為撒哈拉沙漠。通常包括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岡比亞、馬里、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亞、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等17個國家和地區及加那利群島(西)。面積638萬平方千米,占非洲五分之一。人口2.225億(1991),約占全非總人口三分之一,多為蘇丹語系黑人,次為阿拉伯人。自北向南有撒哈拉沙漠、蘇丹草原、上幾內亞高原。全境地勢低平,一般海拔200-500米;南部為富塔賈隆和包奇高原,東北為賈多和阿伊爾高原;沿海有平原。有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岡比亞河等大河流經。大部地區旱、雨季分明,旱季時內地盛行干熱的東北信風。氣候和植被有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北部熱帶沙漠氣候,中部熱帶草原氣候,南部熱帶雨林氣候。內地與西部干熱,沿海多雨。富鋁土、金剛石、石油、金、錳、鐵、銅、鈮、鈾礦等。農產品有油棕、蜀黍、可可、棕櫚仁、花生、咖啡、橡膠等。其中可可、花生等占有世界重要地位。經濟以農礦業為主,發展水平在非洲居中。半荒漠帶經濟以畜牧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