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儒學的興起學案
第2節 儒學的興起學案
【本課學習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掌握漢代儒學興起的相關內容,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2.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獨立思考與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教師要予以適當的指導與及時而準確的評價。
3.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發展路程的認識,弘揚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恰當評價,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重難點突破】
1.本課重點為理解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結合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征及漢代的政治、經濟狀況來理解這一問題。并對漢代起占主導地位的儒學與早期儒學加以比較,了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吸納各派觀點的過程,以此來把握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趨向。
2.本課難點為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展幾個問題形成客觀的評價。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多方涉獵相關材料,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多與同學交流,請教教師以補充自己的論據和拓展觀察視野,使自己的認識,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實與客觀。
【重點知識整合】春秋——西漢儒家思想發展演變:
1.春秋,創立 2.戰國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時候,遭到打擊
4.西漢初年,逐漸復蘇 5.漢武帝時期,正統思想
【知識梳理】
一、儒學興起的背景(春秋戰國——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孔子、孟子、荀子的創立和發展,早期儒學在社會上很有影響,稱為顯學。
2.秦朝,“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壓制,儒學走向低潮。
思考:戰國和秦朝文化氛圍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戰國:百家爭鳴:各國紛爭,尚未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學術氛圍較寬松
秦朝:國家完成統一,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鞏固統一,必須加強思想控制
(1)原因:
① 秦朝統一后,并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文化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經典,圣賢言論,批評時政,不利于秦朝的統治。
③導火線:關于郡縣制與分封制之爭。
(2)概況
①焚書: 焚書的范圍:六國的歷史記載+私人收藏的書+嚴禁私下談論+嚴禁私藏禁書
不焚的書:《秦記》+博士管理的文獻+有實用價值的書籍(醫藥、卜筮、種樹)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評價:
①實質:文化專制政策
②積極:在當時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強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維護統治
③消極:a、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學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