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儒學的興起學案
a、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 b、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c、政治上的統一確保思想上的統一 d、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
4.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中國思想界逐漸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其所反映的根本性問題是d
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倒退 b.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
c.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限制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
5.漢武帝時期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下列與此有關的社會背景是c
a.經濟發展使綜合國力增強 b.西漢中央地方教育系統的建立
c.君主集權取得對割據勢力的勝利 d.佛教沖擊了我國傳統文化
(二)材料解析題
閱讀材料
材料一 戰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思想大一統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架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也,醫樂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
——摘自張貸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三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引自《漢書•董仲舒傳》
回答:
(1)三則材料反映了當時思想界怎樣的發展趨勢?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自戰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評價?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論與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論的異同。
答案: (1)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國家由分裂割據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與加強。(2)戰國時期,諸子努力用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秦朝的“焚書坑儒”;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都是想通過思想上的統一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雖也有鉗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動了儒學的發展,使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還推動了教育的發展。(4)相同點:為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需要,加強思想控制。(可拓展為:都主張以一種服務于君主專制統治的思想來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權力干預和控制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發展)。不同點:前者強調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強調以儒家思想來取代百家爭鳴;前者主張用殘暴手段來實現文化專制主義,后者強調教化和灌輸;前者主張以法治國,后者主張以德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