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儒學的興起學案
(三)問答題
1、儒家思想在今天東亞、東南亞一些國家仍被廣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來治國。
有人認為,儒學的本質是消極的、保守的,中國社會要進步,必須徹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認為,儒學的思想原則有積極健康的一面,如“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認為,傳統儒學可以實現現代化的轉化。分析以上觀點,結合相關知識闡述你對于儒學的現代價值的觀點。
答案:儒家的大一統意識,民本意識、道德意識與和諧意識等,對維護中華民族統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謀求社會的共同發展和生態環境都不無裨益。但在對儒家思想積極性加以發揮的同時,也不要被一些傳統儒家的陳規陋俗所束縛,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確立的? 你是怎樣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這一發展歷程的?對于儒家思想的“獨尊”現象,你作何理解?試簡要分析。
答案:漢武帝要解決王國問題,鞏固中央集權國家,需要一種符合實際的統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而在建立政權時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適應鞏固政權的需要,漢初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不適應經濟發展后的變化。這時,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張,對儒學加以發揮,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適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也使自“焚書坑儒”以來陷于困境的傳統儒學在學術上得以發展。董仲舒對儒學的發揮適應了西漢大一統局勢的需要,對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治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因此,儒學的正統地位得以在西漢確立。(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漢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形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封建政治與儒學思想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4)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學術思想,抑制了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背了思想統一于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提示:儒學正統地位何以確立要從西漢統治的需要和董仲舒對儒學的發揮兩個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