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第2課 詹天佑 學案
三、為鐵路事業鞠躬盡瘁
1、投身鐵路建設事業:張綏、 、粵漢、 等鐵路;
2、積極投身保路運動:19xx年,清政府宣布“ ”——實質是出賣鐵路主權。
3、為民國政府造路:辛亥革命后,詹天佑被任命為 技監,主持全國鐵路技術工作。
4、力爭中東鐵路路權:他多次要求收回中國在中東路的駐兵權與管理權,不許他國插手。
【合作探究】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一面讓出洋幼童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科技等知識,一面要求幼童學習漢語和四書五經、國朝例律、圣諭廣訓,向他們灌輸三鋼五常等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以達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目的。
材料二:幼童門非常容易“美國化”,不愿穿中式服裝,尤其是那根拖在腦后的長辮子,既麻煩,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辮子剪掉,見清廷長官時再弄一根假辮子裝上,對學習四書五經等失去興趣,對煩瑣的封建禮節也不大遵守了。還特別好動,經常出沒于籃球和足球場上,詹天佑等人還組織了棒球隊。負責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舊官僚視幼童的這種新變化為大逆不道,清政府對他們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最后不得不以1881年將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終。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中反映了清政府讓幼童出洋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說明清政府的目的達到沒有?試結合材料說明。
(3)、如何評價清政府讓幼童出洋這一事件?
(4)、文中的詹天佑回國后為中國的鐵路事業做出怎樣的貢獻?
【當堂檢測】閱讀材料:
材料一:光緒六年歲末,劉銘傳力請修筑鐵路……李鴻章立足中外比較支持劉銘傳的倡議,其詞曰:“處今日各國皆有鐵路之時,而中國獨無,譬猶居中古以后而屏棄舟車,其動輒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訛駭”,不但責罵劉銘傳與李鴻章“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而且宣言:“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洋務派雖沖破阻力“毅然興辦”,但步驟之難可以體味。
材料二:甲午戰后中國鐵路事業的格局為之一變……至19xx年,中國共建鐵路8200公里,其中帝國主義直接投資修筑的鐵路占46%,貸款建筑的鐵路占40%,中國人自建的鐵路僅1200公里,只占14%。
材料三:一些閉塞地區的經濟因鐵路而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因鐵路而面目一新……鐵路在暢運經濟,帶動繁榮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現代化進程。
材料四:據袁昶估計,庚子(19xx年)前后,僅順天府(即北京)屬州縣的窮民之中,“失車船店腳之利,而受鐵路之害者”即在萬余人以上。
材料五: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一如他們所有的經濟擴張活動,“完全是被極卑鄙的利益驅使”(馬克思語)。俄國外交大臣維特揭示列強爭奪鐵路的奧秘時說:“歐洲列強十分清楚,在中國保障經濟勢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將鐵路建筑權抓在手里。”
摘自周積明《最初的紀年——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