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4 圣雄甘地
預設一:個別同學不理解的問題,可讓已理解的同學解答。
預設二:對都不理解的問題,作一些分類,能用教材知識解答的,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解答。課堂上,著重依據表格,解決以下問題。
過渡:甘地被稱為“mahatma”,(一般漢譯為“圣雄”)。來源于梵語的敬語mahatman, 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卻常被誤以為是他的名字。這在他授予泰戈爾"gurudev"的稱號,意即“偉大的導師”后,19xx年印度詩人拉賓德拉那•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贈予甘地的尊稱,意為合圣人與英雄于一身(在“甘地”板書前加“圣雄”)。作為圣雄,我們當然對它的思想和行為,我們一時理解不了也是正常的。
1、什么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主要內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包括“非暴力抵抗”和與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度兩部分。
第一次不合作運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土布(手紡車)運動
提供材料,“手紡車象征著印度的民族意識,代表著每個個人對整個國家的建設性工程所作出的貢獻。”
幫助學生理解:甘地認為振興印度經濟必須從復興手紡車開始,”回到紡車去”成為甘地經濟思想的中心口號,開展家庭紡織運動成為他的經濟自主運動的主要內容。小結:
問:土布(手紡車)運動的目的是什么?除此之外,不合作運動還采取了哪些主要形式?
①抵制英國商品;
②學生罷課,抵制英人學校;商人罷市;工人罷工;
③律師抵制英人法庭;官員拒絕在英國殖民機構任職;士兵不接受英發獎章;
④游行示威、絕食、祈禱。
講述: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1930年的“食鹽進軍”中達到了高潮。這一年,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布了食鹽專營法。甘地號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鹽,自制食鹽,以此抵制當局的食鹽專營法。此時已是60歲出頭的甘地身體力行,帶領一群人,從印度北部阿默達巴德城修道院出發,步行向南,到海邊煮鹽。一路上,日曬風吹,蚊叮蟲咬,甘地卻毫不介意,沿路向群眾宣傳,發表演說。經過24天的徒步旅行,到達海邊時他的隊伍已有上千人。非暴力志愿者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請同學們齊讀教材p67歷史縱橫:食鹽進軍片斷。
問:這場斗爭的效果如何?按教材答。
正如《甘地圖傳》所說:大英帝國近百年的殖民統治在這小小的鹽粒的攻擊下岌岌可危。由此可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僅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國經濟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經濟發展。而且促進了印度人民團結,增強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請同學們結合表格,談談不合作運動有何特點?
2、特點: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3、講述:非暴力思想貫穿著甘地的一生。晚年的甘地仍過著“苦行僧”生活,四處游說。致力于調解印度各個教派的矛盾,主張各派合作。功夫不負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島建立了兩個獨立的主權國: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經過長期的斗爭,印度人民終于獲得了獨立。因此,在成立印度聯邦制憲會議上,甘地被稱為“過去30年來的向導和哲學家,印度自由的燈塔”。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則稱他為“印度自由的建筑師”。1948年初,79歲的甘地,在德里做晚禱時,被印度教的極端分子槍擊,中彈瞬間,以手勢表示寬容殺手并為刺死他的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