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第23課 明朝前期的經濟與政治
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第23課 明朝前期的經濟與政治
一、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明初經濟恢復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強皇權是朱元璋政治統治的一大特色,以及這一特色在中國古代史上的地位。
2.結合圖像和文獻,歸納整理實例特征;運用比較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展趨勢。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整理明初經濟恢復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經濟政策的原因,并進而認識漢、唐、明等朝開國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與這些王朝日后強盛之間的關系。
2. 通過比較秦、唐、明三朝中央機構的特征,學會歸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發展趨勢的方法,并認識這一發展趨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3. 通過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開國時期的有關史實,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經濟恢復和發展是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時也是國家強盛的基本要素。認同專制皇權的強化是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重點難點
重點:明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內閣制度與皇權的加強
難點:如何評價朱元璋?
三、教學過程
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
請大家閱讀本單元序言,思考:我們從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
明清兩朝是大一統的王朝,主要體現在:政治的大一統,君主專制的極盛;經濟的大一統,經濟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思想的大一統,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盛行;文化的大一統,文化典籍的整理與編纂;對外的大一統,從海禁逐步走向閉關……這一切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后期階段的社會特征。
內因:一是明朝是農民起義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滿族入關建立的王朝,為了加強鞏固統治的需要;二是明清處于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后期階段,體現出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成為一體;歐美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中國世界領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歐美的西殖東來,從反面促使明清統治者逐步從開放走向閉關鎖國;……這又進一步導致中國與世界先進地區的差距拉大。
第23課 明朝前期的經濟與政治
一、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應天(今南京)。
插圖《朱元璋》
漢族,原名重八。安徽鳳陽縣人,少時窮苦,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后,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
成功秘訣:
(1)網羅天下名士。如:劉基、章謚、葉琛、宋濂、馮國用、馮勝等。
(2)恪守“九字方針”。“九字方針”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一方針是開國功臣朱升提出的
(3)打造“鐵軍”。
(4)打好關鍵戰役。如滅了在武昌稱漢王的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
治國理想:
(1)發展生產,阜民之財
(2)節約開支,省民財力
(3)節省工役,減輕負擔
(4)宣傳教化,加強法治
(5)打擊貪官,澄清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