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第23課 明朝前期的經濟與政治
2、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請大家閱讀本目,歸納明初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
(1)復興農業經濟,下令農民歸耕,承認由農民開墾耕種的皇帝歸農民自有,并減免徭役和賦稅。
(2)實施大規模的移民屯田
(3)鼓勵種植桑、麻、棉的經濟作物
(4)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工商業的措施
(5)重視水利工程的修復與修復
思考: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養生息”經濟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1)朱元璋出身農民,知道下層農民的疾苦,他是按照農民的方式來建立大明王朝。
(2)朱元璋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以及農民起義的力量。
(3)經過元末的長期戰亂,明朝初年社會經濟衰落凋敝,出現大量拋荒土地的局面。
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養生息”經濟政策導致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生產力逐步提高,直接導致大明王朝的強盛。(耕地增加、稅糧增加和人口增加等)
蘇湖熟,天下足。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
從以上諺語中,你能得出是么歷史信息?
“蘇湖熟,天下足。”說明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超出北方,成為主要糧食生產基地;“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說明一是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二是在此基礎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從漢、唐、明的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王朝的強盛與王朝初期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有著直接的關系。經濟恢復和發展是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時也是國家強盛的基本要素。
二、內閣制度與皇權的加強
從秦、漢確立皇帝制度后,皇權不斷加強,至明、清而達到頂峰。朱元璋繼位后,為了穩固統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設,大力加強皇權。下面請大家閱讀本目,歸納明朝加強皇權的具體措施。
1、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內的政府各個部門直接聽命于皇帝。
2、設立殿閣大學士和內閣制度。
3、設立廠衛制度。
4、注重整頓吏治。
試從秦、唐、明三朝中央機構的變化中,闡述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的發展趨勢。
秦朝中央設三公,確立君主集權的統治;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眾多宰相集體議事,分工明確的三省互相牽制,其實是皇權逐漸增強的產物;明朝罷去中書省和丞相之職,包括六部在內的中央政府各職能部門直接聽命于皇帝,皇帝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于一身,總攬決策、行政大權,形成絕對的專制獨裁之權。趨勢:皇權逐漸強化,相權趨于消失的態勢。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后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置相》
你認為明朝內閣權利與前朝宰相權利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現象的除享有說明了什么?
明內閣權力僅僅限于批答之權,而批答又必須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擬定,只相當于文書的職能。可見,內閣必須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議,不準自行其是,所以內閣實質上仍是皇權的組成部分,與前朝的宰相具有擬定、審查和執行的權利不可同日而語。說明了相權消亡,皇權強化的實質。
探索與爭鳴
從朱元璋的廢丞相、設內閣,建立廠衛制度不難看出明初皇權的加強,這也是有明以來諸多史學家所認為的“明代是中國傳統政治的重建,然后惡化了”的原因。你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