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精選2篇)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篇1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教材分析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專題《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近代中國的進步思想主張,探究進步思想主張形成的原因與進步思想的評價,體會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張;理解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中國人民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探究與當時世界形勢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聯系必修①②的有關內容,討論近代中國人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運用制表或列舉的方式,將學西方、尋變革的思想歷程梳理清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學習激發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認識到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難點:認識近代思想發展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學生對必修三已進行系統的學習,基本掌握思想文化各時期的變化和發展。本課所講的抵抗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對系統條理便于掌握,所以講解時主要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師主要提出問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加以引導
五、教學方法
1.學會用問題探究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相關問題,主動參與課堂討論,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2.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和學案導學
3.教學環節:預習檢查、設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習準備:預習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主張
2.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學生的課下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教材內容存在的問題,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情景導入
圖片:紫禁城的莊嚴肅穆 鴉片戰爭的炮火紛飛
19世紀上半期,當西方列強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高歌猛進的時候,古老東方的中國依然恪守著農業文明。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掀起了東西方文明、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文明與野蠻的巨大撞擊。在殘酷的征服面前,古老的中國漸漸低下了妄自尊大的驕傲的頭顱:近代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這個過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學生歸納:向西方學習。
。ㄈ教學設計
問題1:列舉鴉片戰爭后到19世紀末,中國思想界開始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的主要史實。教師投影人物插圖。
教師同時出示表格
主要歷程 代表 主張 背景 意義 特點
開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則徐、魏源 《四洲志》《各國律例》;《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鴉片戰爭后(內憂外患日深;西學傳入;有識之士倡導等) 關注世界;思想啟迪。
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封建地主階級代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洋務派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自強”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內憂外患 付之實踐,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技術層次,付之實踐。結果失敗
維新
變法
思想19世紀 早期
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王韜、鄭觀應 發展資本主義。但沒有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
洋務運動的展開;中國資本主義出現;西學的傳入等。 為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 初涉政治制度層次,沒有付諸行動。
90年代 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實行變法維新。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等
思想啟蒙,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層次并付之于實踐
一、“開眼看世界”
依表格順序逐層、有重點地分析后學生完成
1、 代表:請同學回憶,你了解多少林則徐?抗英、禁煙、開眼看世界(民族英雄)。
2、 思想主張是重點:兩本書的地位。什么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方法是向西方學習;長技內容有三(軍事科學技術);目的是制夷。(資料回放)
3、 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為什么在19世紀40年代會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簡析。教師適當舉例清朝君臣的無知
4、 看眼看世界雖然阻力很大,但它開了向西方學習之窗,產生了深刻影響------。
5、 從林魏“師夷長技”來看思想特點: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原因鴉片戰爭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堅炮利”
過渡:雖然沒有真正的實踐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層次,但為中國
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出現的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分析填表:
1、什么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封建地主階級立場決定——“師-------”
2、代表:所做4項重大實踐活動——洋務運動
3、為什么會形成洋務派,而且是清朝的勢力派,甚至連晚清封建頑固派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務運動——背景簡析。
4、結果原因回憶,意義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總想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來稼接到落后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努力是注定會失敗的。甲午戰爭至少宣告的洋務運動在軍事上的失敗,但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學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洋務派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據統計,洋務運動期間共派出留學生200多名。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詹天佑、嚴復等。
總之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于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開一代風氣的拓荒作用。
6、 課本[思考]有人說:洋務派是林魏的繼承者,是否有道理?——引出特點
過渡:1、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西方技術錯了?沒有,但遠遠不夠
2、早在洋務運動實施過程中,一批積極參與洋務或與洋務有密切聯系的有識之士已經覺察到洋務運動有不少弊病,認識到如果向西方學習僅僅局限于“器物層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涉及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這是代表著一種輿論和思潮的萌發,為維新變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我們稱之為早期維新思想
三、“維新變法思想”。
早期維新思想
分析填表(簡單處理)
1、 代表屬于什么階層
2、 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主張實際上就是要求在中國進行變革維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對舊事物,這里指發展資本主義。
3、 為什么會在19世紀60、70年代出現?——原因
4、 注意其兩點局限性:一是沒有完整的理論;二是沒有付諸行動。盡管如此,對康、梁維新思想有何影響?——意義
維新思想的發展
過渡: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聯系進化論)已經屬于名正言順的什么階級?
2、與早期維新思想相比更具體、更系統。請學生列舉:反對封建專制。實行維新變法: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
補充:1、維新思想傳播的方式──開辦學堂、著書立說------。
2、實踐活動:戊戌變法-------。
3、19世紀90年代,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路有了質的飛躍,其政治活動震撼中國大地,究其原因?
4、維新思想推動下的變法運動雖然失敗了。但這是中國近代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為什么?
展開:維新派提倡西學,興民權,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進行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他們提倡資產階級新學,批判封建主義舊學,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他們痛感民族危機的嚴重,號召人們奮起救國,謀求國家的獨立富強;給古老的中國社會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歷史長河的高度看,由傳統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盡管它在19世紀末的中國遭到了暫時挫折,但對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卻是一次巨大的強烈的沖擊波,它留下的痕跡是永不磨滅的,是永遠鼓舞與啟迪后人的。
〖小結〗
鴉片戰爭后,從魏源、林則徐,到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過程,這是一個逐步深入和提高的過程,中國的近代化逐漸從器物技藝走向社會制度的變革,,并最終走向化心理,在依次遞進中,中國逐漸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滾滾大潮中。
。ㄋ模┓此伎偨Y,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由學生整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上交,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的能力。
。ㄎ澹┌l導學案、布置預習。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那么,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基本了解了近代思想發展的歷程。下節我們將學習新文化運動,課下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了解新文化運動發展歷程及內容,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
必修3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預習《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初步了解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早期維新思想和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貢獻或者思想。
二、預習內容
。ㄒ唬╅_眼看世界
1背景
2代表
林則徐(1)成就
(2)地位
魏源 (1)成就
。2)地位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
2代表
3目的
4主張
5實踐
6影響
。ㄈ┚S新變法思想
1 出現——早期維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
。3)主張
(4)評價
2發展——康梁維新思想
。1)代表
康有為 思想內容
思想特點
思想影響
梁啟超
嚴復思想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道“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理解“開眼看世界” 新思想產生的原因。
2、認識洋務派及其思想主張,綜合評價“中體西用”思想。
3、識記維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張,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鴉片戰爭后到19世紀末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重點:從開眼看世界到維新思想的變化歷程,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難點: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認識近代思想發展的過程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
二、學習過程
新課導入: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北京,官員在《會典》書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這個地方,就堅決否認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會典》上有大西洋國,于是利瑪竇只好自封為大西洋國民。
材料二 因為許多洋人不肯向中國官員下跪,于是許多中國人便認定洋人的腿彎不了,倒下就站不起來。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討論,老師整理:說明當時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無知,不了解世界形勢的發展。
過渡: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一敗涂地,顏面盡失,不得已向蠻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這場戰爭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巨大的沖擊,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率先驚醒,開始擺脫與西方隔絕的狀態,逐漸走上蛻變與新生的近代思想歷程。
講授新課:
探究一“開眼看世界”閱讀材料結合課本相關內容找出看眼看世界的背景、和代表及其主張
材料1: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海國圖志》
材料2: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
長技以制夷而作。
——《海國圖志敘》
1、背景
、
、
2、概況
、倭謩t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設問:為什么說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意義(影響)
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提問:你覺得早期先進的中國人沖破藩籬,睜開眼睛,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全面嗎?通過這個設問,是學生能夠更加準確的了解林則徐、魏源等只是引導了人們關注世界,而沒能付諸實施。
探究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1、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清朝政局內憂外患。
材料1:所謂 “體”是指事物的主體本質;“用”是指由主體派生,或為主體服務的表現形式。張之洞(洋務派)說:“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人心,西學應世事,而必無孛于經矣。”
材料2:“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子,由裱糊匠東貼西補,居然成一凈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風小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等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語
材料3:京師同文館舊址(圖)
自主學習:結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主要內容、實質、根本目的。
合作探究:根據材料一、二、三,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綜合評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模塊鏈接:必修2 第2單元第1課第29頁;仡櫻髣者\動的內容及評價)
探究三、維新變法思想 閱讀課本內容回答下面問題
自主學習:1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的背景有哪些?
背景:
合作探究 :2 早期維新派為何會從支持洋務派到與之分道揚鑣?
在洋務運動已經暴露出種種弊端,洋務派仍堅持“中體西用”也不面對現實,早期維新派則從“中體西用”轉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教師強調:在深化認識洋務思想及洋務運動利弊得失的基礎上,早期維新派必然要從洋務派中分裂出來。早期維新派在思想啟蒙上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之后,影響更深遠更猛烈的維新思潮將西學東漸推向新的高潮。
3 歸納早期維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張
代表人物
經濟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4 評價:
探究四 康梁維新思想產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俦尘
設問:有哪些因素推動了維新運動的深入發展?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刺激。
、诖砣宋锛爸鲝
康有為
梁啟超
嚴 復
。ㄈ┓此伎偨Y
學生填寫表格,進而探究。
人物 著作 思想
。ㄋ模┊斕脵z測
1 康有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體”中借用西學“移花接木”法,給皇帝講“心當變法”的道理。頑固派指責他“其貌則孔也,其心則夷也”。康有為這樣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西方政治學說
b.為變法披上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外衣
c.將西方的政治理論和實踐中國化
d.用儒家的經典解釋西方的政治學說
2.鴉片戰爭時期,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開眼看世界的著眼點主要表現在 ( )
a.軍事技術方面 b.歷史地理方面
c.社會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課后練習與提高
一、選擇題
1.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
a.林則徐 b.魏源 c.孫中山 d.洪秀全
2.洋務派與維新派的相同點有 ( c )
①學習西方以自強 ②師夷長技以制夷 ③變革封建制度 ④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⑤維護清朝統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3.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是 ( )
a.林則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國圖志》
c.洪仁玕的《資政新編》 d.徐繼畬的《瀛環志略》
4.曾國藩在奏折中稱辦洋務“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這說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
a.鎮壓人民的反抗 b.抵抗外來侵略
c.發展民族工業 d.維護清朝的統治
5.下列表述對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解釋較為全面的是 ( )
a.以傳統的封建制度為立國之本
b.以“師夷長技”為富國強兵之路
c.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d.對西方先進技術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6.康梁維新思想是早期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這里的“進一步發展”是指 ( )
①提出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 ②要求進行政治領域的變革 ③思想發展成為政治運動 ④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戊戌變法運動突出的歷史功績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動政治改革
c.發展社會經濟 d.促進思想啟蒙
二、非選擇題
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這個世界幾乎已分配完畢,它所剩下的地區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們永遠無法到達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這樣想,如果可能的話,我將吞并這些星球。看到它們這樣清楚而又那么遙遠,真使我感到悲傷!
——(19世紀末)羅德斯
材料四 “承擔起白人的責任,將你們培育的最好的東西傳播開來,讓你們的子孫離家遠去,去滿足你們的俘虜的需要。”
——(19世紀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大變則強,小變仍亡。”
——康有為
請回答:
(1)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觀念上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變化?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聯系?
(3)材料四中所說的“最好的東西”,在魏源和康有為看來分別是什么?這種不同說明了什么?
9. 材料一 誠能大小增修,詎非軍國交便?戰艦有盡,而出鬻之船無盡,此船廠之可推廣者一;鹌饕嗖煌脚鋺鹋炓,戰艦用攻炮,城壘用守炮,況各省綠營之鳥銃、火箭、火藥,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風鋸、水鋸、火輪機、火輪車、自來火、自轉碓、千斤秤之屬,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長而用之,即因其所長而制之。
——《海國圖志》
材料二 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于經文,而必無悖于經義。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為德,以尊主庇民為政,雖朝運汽機,夕馳鐵路,無害為圣人之徒也。
——張之洞《勸學篇》
材料三 中國戶口不下四萬萬,果能設立議院,聯絡眾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萬萬之眾如一人,雖以并吞四海無難也。何至坐視彼族越九萬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請,要以無禮之求,事無大小,一有齟齬動輒稱戈,顯違公法哉!故議院者,大用之則大效,小用之則小效者也。
——鄭觀應《盛世危言》
材料四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請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誰?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樣的背景下提出這種思想的?
。2)材料二中的張之洞是中國近代史上哪個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張是什么?在此種思想指導下,他們掀起了一場什么運動?他們提出這種主張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鄭觀應的說法對嗎?在當時的中國能設立議院嗎?為什么?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篇2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林則徐被稱為“開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和90年代維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2、過程與方法
“情境—體驗-探究-感悟”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教學,教師創設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逐步探究。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對現實,沖破樊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愛國精神與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師夷”與“制夷”的關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 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教學過程
導課:19世紀初期,當黃河岸邊的柳蔭樹下,手搖紡車吱呀吱呀呻吟合奏著悠閑的田園慢板時,英格蘭西北部蘭開夏郡的蒸汽鍋爐已經吼叫出震耳欲聾的工業交響曲;當東方人趕著牛車,挑著扁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陶醉在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時,西方的蒸汽機頭已經響聲徹天地駛入了全新的時代。19世紀中葉,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一敗涂地,顏面盡失,不得不向蠻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這場戰爭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巨大的沖擊,那就是: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率先驚醒,開始擺脫與西方隔絕的狀態,逐漸走上蛻變與新生的近代思想歷程。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伴隨著列強的炮火、西學的浪潮和傳統文化的衰微,中國文化同其政治、經濟一樣,艱難地邁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一、睜開眼睛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為什么在19世紀40年代會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1.開眼看世界的背景(原因)
、俜饨ńy治危機的出現----內因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日趨衰微,階級矛盾不斷尖銳,政府財源枯竭,統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與此同時,清朝統治者卻極力提倡程朱理學,殘酷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和進步思想,整個中國思想界出現了萬馬齊喑死氣沉沉的局面。基于此,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面對現實,呼吁革除弊政,倡導經世致用這就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內因
、19世紀以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不斷對外侵略擴張,致使民族危機加深---重要原因
、埒f片戰爭中國失敗——外因。
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涂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始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了。他們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2、“開眼看世界”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
1)、林則徐——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開眼看世界的含義 1打開眼界去面對整個世界 2轉變觀念,正視中國的落后,進而學習西方
。2)為何將林則徐稱作~: ①鴉片戰爭前夕(禁煙期間)設立譯館,搜集翻譯外國書報,廣泛研究外國的動態。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
2鴉片戰爭爆發后,他還積極仿制西方船炮,提出建立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
※評價林則徐?
。1)禁煙的民族英雄:在英國販賣鴉片泛濫之際,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虎門銷煙,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大長了中國人民反英斗志;
。2)抗英戰爭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3)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參與鎮壓農民起義:
雖然林則徐對西方認識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是出于外交、軍事需要,但畢竟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對中國近代維新思想起到啟蒙作用。至于鎮壓農民起義,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種表現。
2、魏源——《海國圖志》的作者
(1)《海國圖志》,編寫的基礎-----《四洲志》
1842年,魏源完成林則徐囑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
。2)內容:
①系統介紹了西方歷史和地理知識。
、谫潛P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稱瑞士的民主共和制為“西土之桃花源”;
3核心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a內涵:悉夷、師夷、制夷三位一體;b實質:面對侵略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c作用:揭開了學習西方的序幕,豎起了一面嶄新的愛國主義旗幟
。3)地位:
、龠@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翔實的專著,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之道的啟蒙之作。
、谶@促使人們開闊眼界,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此后,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也接連出版。
※評價林則徐、魏源等人的“開眼看世界”?
。1)進步性:
開創了向西方學習的先河;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從此,為抵御外侮、謀求民族與國家獨立自強而探究、學習西方, 逐漸成為中國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
局限于著書立說,尚未付諸實踐;停留在軍事技術層面上,未涉及到變革封建制度。
過渡:正如當代歷史學家戴逸所說的“歷史的悲劇只有在悲劇造成以后很久時間,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很可惜,在當時,大多數人只把《海國圖志》視為“識夷情”的入門書,很少把“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諸實踐,真正發展并實踐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發動的洋務運動。
二、走出國門看世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
內憂: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
外患:外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
3、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國的綱常倫理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采用西方資本主義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的具體措施,通過洋務運動來挽救清王朝。
實質:在不動搖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鞏固清王朝統治的目的。
。2)師夷長技以自強:
洋務派提出的,指的是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來求得自身強大,以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奕訢認為,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并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
4、洋務運動的內容(19世紀60至90年代)
1(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辦軍事工業。2(后期)以“求富”為旗號,興辦民用工業。
3(70年代中期開始)籌劃海防,建立近代海軍。 4(60年代開始)開辦新式學堂。
5、結果與評價:
洋務派將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付諸實踐,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的經濟擴張客觀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邁出了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但洋務派把西方的先進技術嫁接在落后的社會制度上,注定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閱讀p69【學思之窗】,思考:有人說“洋務派是林則徐、魏源的繼承者”。這種意見是否有道理?
有:他們都是地主階級,都主張學習西方,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洋務派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師夷長技”的思想付諸實踐
無:①洋務派“師夷”目的側重于對內鎮壓農民起義;而林則徐、魏源側重于對外抵御列強侵略; ②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等實踐活動;林則徐、魏源實踐較少
過渡:洋務運動30年并沒有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尤其甲午戰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的道路,那這是否意味著洋務運動學西方技術錯了?沒有,但遠遠不夠
早在洋務運動實施過程中,一批積極參與洋務或與洋務有密切聯系的有識之士已經覺察到洋務運動有不少弊病,認識到如果向西方學習僅僅局限于“器物層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涉及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這就為維新變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我們稱之為早期維新思想。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維新變法思想:
(一)早期維新思想:
1、產生的背景: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機)② 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和科學文化的不斷傳入(來源)③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經濟、階級基礎)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等
早期維新思想形成于19世紀70至80年代,它是伴隨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而出現的。
3、思想主張:
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①維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對舊事物,這里指發展資本主義。②注意其兩點局限性:一是沒有完整的理論;二是沒有付諸行動。
4、作用: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經濟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著一種輿論和思潮的萌發,為維新變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
5、局限性:一是沒有完整的理論,二是沒有付諸行動。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二)19世紀90年代初的維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機加深,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高潮;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思想上:早期維新思想奠定基礎;階級上:資產階級的壯大
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1)康有為:
①活動: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谥鳎鹤珜憽缎聦W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康有為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之為偽書。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在《孔子改制考》一書中,康有為宣傳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張變革的先師,說孔子假托古圣堯、舜、禹的言論來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實際上是為變法尋找歷史依據。
、劾碚撎攸c:借用經學的外衣和孔子的亡靈,否定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傳播西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必要性,為變法尋找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
※維新變法思想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結合起來?
。1)借孔子的名義減輕變法的阻力;(2)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
。3)民族資產階級自身也沒有脫離封建思想的束縛。
、茏饔茫核乃枷氡环Q為是“思想界之一大颶風”、“火山大噴火”。
。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3)嚴復:——啟蒙思想第一人
指出封建君主皆為“大盜竊國”,主張國家屬于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仆。
3、意義:
。1)實踐上:推動了戊戌變法的開展
①時間:1898年
、诮Y果: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觸犯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反對下很快失敗。
。2)理論上:啟蒙作用、解放潮流
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了,但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人民的覺醒。這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小結:19xx年,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寫了一篇傳世雜文《少年中國說》。這位被公認“筆間常帶感情”的國學大師在文中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同學們,我們學習和了解歷史,就是要尋找歷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我們在歷史中沉思,我們在歷史中預知未來,我們更應當在歷史的沉思中警醒、奮起。讓我們用周恩來少年讀書期間回答老師的話來共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作業:有人說“洋務派是林則徐、魏源的繼承者”。這種意見是否有道理?
附導入新課之二:
1898年9月,也就是1xx年前,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光緒帝被軟禁,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亡命天涯,維新志士楊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濺京城菜市口。悲壯就義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紀最長的楊深秀49歲,最年輕的林旭24歲。
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則徐后代。近代中國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經或即將走進我們的視線,走到我們歷史或語文課堂。他們中,有愛國的官員林則徐、翻譯家林紓、維新志士林旭、革命黨人林覺民、文學大師林語堂、國徽設計者林徽因。讓我們從林旭的家世出發,走近林則徐……他被毛澤東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現任國務院總理多次在講話中吟誦林則徐的詩句:“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