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動物體的細胞識別和免疫
免疫的三大作用
正常功能
功能異常引起的疾病
防御感染殺滅侵入機體的病原體和中和其產生的毒素。天花、愛滋病
自身穩定消除體內各種衰老和破壞的細胞自身免疫病
免疫監視識別和清除機體內發生突變的異常細胞惡性腫瘤五、作業:l 鞏固性練習:(課堂完成,檢測教學效果)1、所有被生物體細胞識別為異物的物質就稱為:( )a、抗體 b、抗原 c、抗毒素 d、抗生素2、下列屬于特異性免疫的是:( )a、皮膚的屏障作用 b、吞噬細胞的吞噬、清除作用c、淚液的殺菌作用 d、青霉素的過敏反應3、以下說法正確的是:(多選) ( )a、類毒素是用細菌的外毒素經甲醛處理后制成,毒性消失但能引起機體免疫反應;b、加溫殺死肺炎球菌制成死疫苗,注射動物體內,可產生抗體;c、活疫苗接種后,猶如輕型感染,機體發生特異性免疫效應;d、人工被動免疫是輸入免疫血清,使機體獲得一定免疫力,從而達到防治病的免疫過程。l 拓展性練習:(課后完成,形成知識遷移)1、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是人體消除病菌和有害異物的一項重要防御功能。分別說明下列問題:(1)人體吞噬細胞的主要種類有 、 和 。(2)吞噬作用的基本過程是: ① ② ③ ④ ⑤ 。 (供選項有:吞噬,融合,粘連,吞噬體形成,細菌被殺死和消化)(3)在免疫過程中,能吸引吞噬細胞趨向病菌并促進吞噬作用的物質有 和 。(4)吞噬細胞能殺來并分解消化病菌是因為 。2、假設某同學不慎大面積燒傷急需植皮時,是應該用父母的或自己的健康皮膚呢?還是應該用他孿生兄弟的健康皮膚呢?還有無其它方法呢?教學案例分析:本節課的設計是根據二期課改對生命科學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進行的。在設計及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l 十分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營造了三個氛圍,即①在課堂學習環境方面,營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圍,使課堂教學中充滿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激發了創造性思維;②在目標定向上,營造了有利于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氛圍,充分開發了每個學生的潛能,使資優學生的特殊才能(如信息收集、整理與表達能力等)得到了充分的發展;③在學習方式上,營造了合作學習的氛圍,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信息,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和親密的合作者。l 十分重視研究性學習,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實踐,敢于創新,追求卓越。l 十分注意加強社會教育資源和網絡教育資源的同步建設,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多渠道的學習環境,豐富學生學習的經歷和經驗,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有利的條件。《學案》(助學支架)的提供,將學習的重點難點及關鍵點提前告之學生,讓學生有的放矢,對準目標,為大部分學生提供了可操作性,相關資料及網址的提供,學生反映可以縮小他們探索的范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取得最大效果。l 十分注重加強學生、社會和學科發展三者的有機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強調積極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實現課程功能的整合。l 十分強調從學生角度出發,與學生的經歷和經驗相聯系,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研究性學習及自主學習為主線,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平臺,提供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場景,共學生盡情發揮。絕大多數同學能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學習中去。要求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①用探索法和發現法建構知識的意義;②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主動去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對所學的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③把當前學習的內容盡量與自己已有的經驗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分析、批判,最后同化和順應。l 多媒體的運用,加深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展示、討論、質疑。l 練習及拓展:既有利于檢測課題教學效果,又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為下節課打下基礎。l 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要事先進行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課堂上要求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師——生互動的“度”必須把握得恰到好處。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對于缺乏主動性的學生,如何更好地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小組討論如何更加具有針對性?等等,有待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