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通用技術《系統與設計》期末復習提綱
一、系統的結構:1、系統的含義:
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稱為系統。
案例分析:自行車:自行車由車架、車把、鞍座、前叉、腳蹬、鏈輪、鏈條、車輪(輪胎、輻條、車圈、氣門)、車閘、等主要部件組成。
2、構成系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至少要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組成系統;
第二,要素(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個整體;
第三,這個整體具有的功能是各個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沒有的。
3、系統的類型:
(1)自然系統和人造系統;(2)實體系統和抽象系統:
人造系統、生態系統是自然系統;城市系統、計算機硬件系統和機械傳動系統是人造系統
生物系統、機械系統是實體系統;哲學系統、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是抽象系統
4、系統的基本特性
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動態性、環境適應性。
(1)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觀察和分析系統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系統是一個整體,它不是各個要素(部分)的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部分)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系統的任何一個要素(部分)發生變化或出現故障時,都會影響其他要素(部分)或整體的功能的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組成系統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請掌握巴爾扎克的塑像分析、木桶理論)
(2)相關性:是指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或系統整體與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
碳含量與合金鋼材料的整體性能的相關性 梁的跨度與梁的厚度之間的關系
(3)目的性:任何系統都具有某種目的,都要實現一定的功能,這正是區別不同系統的標志。
對于復雜的系統,目標有多個,往往用一個指標體系來描述系統的目標。
鐘表系統的目的性 1999年我國開始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
(4)動態性:任何系統都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處在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
(5)環境適應性:系統只有具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才能保持和恢復系統原有的特性。
春捂秋凍 電冰箱放合適的位置 飛機在空中適應環境的飛行
二、系統的分析:
1、系統分析:為了發揮系統的功能,實現系統的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系統加以周詳的考察、分析、比較、實驗,并在此基礎上擬訂一套有效的處理步驟和程序,或對原有的系統提出改進方案的過程。
系統分析的顯著特點是完整而不是零星地處理問題,考慮各種主要變化因素及其相互的影響,全面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系統分析可以減少決策的失誤。目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決策。
2、系統分析的一般步驟:
①明確問題,設立目標;②收集資料,制定方案;③分析計算,評價比較;④檢驗核實,作出決策。(田忌賽馬案例)
3、系統分析的主要原則:
整體性原則(丁謂修復皇宮)、科學性原則(三三進九不如二五一十)、綜合性(孝襄高速公路)原則。
4.系統優化的目的:
系統的優化是指在給定的條件(或約束條件)下,根據系統的優化目標,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統的目標值達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潤;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產品;單位面積土地——更高的農業產量。(案例:農業間作套種,家具利潤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