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知識點整理
(1)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兩層含義。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中華文化的作用: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豐富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中華民族精神
(一)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1、文化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精神力量,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的結晶,它滲透在整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1、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愛好和平: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睦鄰友好、崇尚交流著稱于世,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勤勞勇敢:主要把握三點即勤勞勇敢精神的表現、作用和發展。
①表現: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等精神。
②作用: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業績。
4、自強不息:我們的先哲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化發展,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在歷代中國人民的創業實踐中,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1)愛國主義精神與其他民族精神的關系: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
(2)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3)愛國主義的內涵: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4)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三)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1)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