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第一節(jié) 實踐及其作用學案
第八課 第一節(jié) 實踐及其作用學案
[基本線索]
第一節(jié):實踐 → 實踐第一的觀點(實踐對社會、對認識的作用) →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一、實踐的特征
1.什么是實踐?
實踐 是¬¬¬¬¬¬_______ 改造 ______________的一切________。理解如下:
①“人們”——實踐的 _____ (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是______________。)
②“客觀世界”:實踐的對象是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③結果:改造客觀世界,引起_______、________的變化,不是純粹的思維、認識活動。
④“活動”,這是實踐的性質。這意味著實踐不是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也不是意識,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可見,實踐有三層含義: 一是指實踐是 _________ 的活動,不是動物的本能活動;
二是指實踐是人們______________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的思維活動; 三、實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物質現(xiàn)象,也不是意識本身。
2.實踐的基本特征
(1) 實踐是客觀的 ___________ 的活動。
實踐的基本要素有:實踐的______、實踐______、實踐______。
①實踐的主體是________;②實踐的對象________;③實踐的手段也是________。
總之,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三大客觀要素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___________的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2)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___________的活動。 a、實踐是在 ______ 指導下
的___________的活動(人在行動之前就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b、實踐的結果具有創(chuàng)造性。
[點撥]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這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二者是不是矛盾的呢?
不!!因為: a、實踐的目的性、計劃性、創(chuàng)造性都以客觀性為基礎;b、而主體的客觀性又滲透著能動性;實踐的對象和手段都是“死”的,只有人能動地使用它、改造它,才真正成為實踐的要素。
以上兩個基本特征是統(tǒng)一和相互滲透的。實踐的第一個特征主要體現(xiàn)了唯物主義的觀點,第二個特征主要體現(xiàn)了辯證法的觀點。二者互相滲透,夸大第一個特征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
(3)實踐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動。
①“實踐是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 ___________ 中進行的;
②“實踐的歷史性”,是指 a.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nèi)容、范圍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________________,是一定__________________。b.實踐是歷史地發(fā)展著,不斷地____________________,由 ______________ 。
二、實踐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實踐的形式非常復雜,其具體形式是無限多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但不是“全部”的實踐活動。
1.生產(chǎn)實踐
(1)含義:生產(chǎn)實踐,也叫_________、_________。是“人類________的實踐活動”,是“人類________歷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