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第一節 實踐及其作用學案
實踐為什么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①檢驗認識就是將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對照,看主客觀是否相符合。 ②主觀認識本身需要檢驗,無法證明自身是否正確;認識對象(客觀事物)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③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聯結主客觀的橋梁,人們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一般來說,以一種主觀認識為指導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事物,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那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點撥]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 ---- 3種說法含義相同。
[小結]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①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_______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發展動力,最終目的,……唯一標準。②認識_______于實踐: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對實踐活動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我們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參加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豐富和發展認識;又要重視理論的作用,用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理論指導實踐。
第二節 在實踐中鍛煉成才 學案
[憶一憶] 1.實踐的基本形式有哪些?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什么?
2.實踐對社會發展有何作用?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實踐?實踐的主體是什么?
一、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理書:1.人民群眾的含義(是什么) 2.(為什么)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1.人民群眾的含義
[判斷]人民群眾就是指勞動群眾,勞動群眾就是指體力勞動者。 ( )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 ________ 的人們,其主要的穩定的部分是______。
[析] ①“人們”,相對于個別人物而言,人民群眾是范圍很大的群體,上至領袖人物,下至黎民百姓,360行,行行都有人民群眾。②“推動作用”是對人民群眾的質的規定性,起阻礙作用的人們不是“人民群眾”的范圍。③“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它所包含的內容隨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判斷一定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是否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其根據是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時期中是否對社會發展起著推動作用。④對“人民群眾”的界定,有質的規定性,也有量的規定性。其主體和穩定的部分是___________, 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不能把腦力勞動者排除在外)。人民群眾范疇的內容隨歷史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和從事精神生產的知識分子,始終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他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2.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1) (2) (3)
(1)人民群眾是 __________ 的創造者,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了社會的發展。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主要是說 __________ 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