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會發展規律與歷史主體教案
第七章 社會發展規律與歷史主體教案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著重掌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動力,使學生認識到社會 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要在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前提下,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作用;深刻理解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階級的實質與階級劃分的標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科技革命的兩重性。
三、教學時數:7課時
四、教學方法:教師系統講授為主,讓學生觀看電視紀錄片《鄧小平》,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五、教學內容
第一節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1、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發展。首先,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馬克思說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氣機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就是此理。其次,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生產關系變革。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巨大的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積極作用(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二是阻礙作用(生產關系落后或“超越”生產力發展時)。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的情況極為復雜。總體起推動作用,個別環節有缺陷;總體起阻礙作用,調整、改革后有某些刺激作用。
2、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就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又從基本不適合到新的基本適合這樣一個川流不息、不斷前進的發展過程。
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規律
1、內容:生產力決定一定生產關系能否產生,決定它產生后發展的方向和形式;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或阻礙作用。
3、 意義: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的確立,以此規律為依據。
第二節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一、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
1、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第二,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第三,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2、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上的適合,是一個川流不息、萬古常新的循環過程,而每一次的循環都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較高的階段。
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
1、內容: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的方向。另一方面,上層建筑必須為經濟基礎服務,這種服務只有在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才是可能的。
2、意義:當代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就是要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