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試題
2004高二期終考試政治試卷本試卷分為選擇題和問答題兩部分,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
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56分)
一、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2分,共54分)
1.毛澤東同志說:“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這說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目的在于:
A.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頭腦
B.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獲取人類智慧的結晶
D.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在區分物質現象和意識現象時,我們最主要是把握它:
A.是否存在 B.是否具有客觀實在性
C.是否在變化發展 D.是否有規律地發展著
3.“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這一說法:
A.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它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B.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它認為有一個主宰萬物的天
C.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它堅持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D.是形而上學觀點,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關系
4.“自然是一本不隱藏自己的大書,只要我們讀它,就可認識它。”費爾巴哈的這句話主要說明了:
A.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B.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C.意識能夠反映客觀事物 D.意識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
5.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為,人民幣幣值穩定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密切相關,因此要不斷增強實施金融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科學性。這主要說明:
A、要堅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B、要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C、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 D、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6.、死海含鹽分極高,水中魚蝦及岸邊草木都不能生長,所以被稱為死海。但近年來,通過科學家考察,在死海中發現有耐鹽的細菌和藻類,原來死海不“死”。這體現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B、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發展
C、事物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D、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7.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是: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中心任務,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體現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看問題要抓住主流
B、復雜事物中,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和進程,要善于抓住重點
C、事物內部結構的變化也會引起事物性質的根本改變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和目的
8.“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告訴我們:
A、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B、意識對物質具有指導作用
C、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相對的
D、事物的性質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9.有的同學“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別人是豆腐渣”,這是錯誤的。從哲學上看,給我們的啟示是
A.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B.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C.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D.要堅持適度原則
10.關于如何看待人民幣匯率問題,三個經濟學家展開辯論。第一個經濟學家說:“如果現在人民幣升值,咱口袋里人民幣就值錢了,出國也神氣多了。”第二個經濟學家反對:“如果現在升值,恐怕你還沒出國,就失業了。”第三個經濟學家總結:“如果人民幣匯率穩定,隨著經濟發展,咱口袋里的人民幣還會多起來,出國時還能神氣起來。”這三個經濟學家的辯論啟發我們,看待人民幣匯率問題:
①必須堅持發展的觀點 ②要有大局意識 ③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④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下列工作方法能體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關系的是
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③解剖麻雀 ④“彈鋼琴”的工作方法 ⑤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12.、“挑戰世界極限,雪域筑路,笑談今生何為天塹:飲馬長江源頭,高原奮戰,托起明天青藏通途。”這是青藏鐵路建設者們青春無悔的誓言。這一誓言說明:
A、只要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戰勝
B、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
C、只要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規律也是可以改變的
D、認識和改造世界需要百折不撓的頑強奮斗精神
13.經過半年多星際旅行,美國“勇氣”號火星在于北京時間2004年重月4日12時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并于當日20時52分向地球發回第一個信息。美國宇航局宣布這一登陸計劃取得成功。這一事實表明:
A、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利用和改變規律
B、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被認識的事物
C、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創造一切聯系
D、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和意識不可分
14.“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清朝龔自珍這句名言經常被人們用來表達對壓制人才的不滿。人才既有格又無格,拘泥于一格,會壓制人才;沒有一定的格,無法把握人才標準。從哲學上說,就是:
A、既要著重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視次要矛盾
B、既要看到事物的共性,又要重視事物的個性
C、既要認識事物的現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質
D、既要尊重規律,又要突破規律
15、目前,假冒偽劣商品還大量存在,嚴重地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已成為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將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所體現的哲理是
A.分清主流和支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C.要按規律辦事 D.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防患于未然
16.“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這句話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②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③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④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7.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是豐厚的,但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這樣的前提下,謀求發展,既要合理利用資源又不能損害自然環境,還要注意保護自然,否則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從哲學上講,這是因為:
A、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B、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C、辦事情要抓關鍵,解決主要矛盾 D、現象是事物本質的反映
18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現階段我國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會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從哲學上看,是因為
A.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B.事物的性質是由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C.事物的性質與矛盾的次要方面沒有多大關系
D.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速度落后于公有制經濟的
19.為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斗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表明:
A、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B、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性
C、創新是推進發展的必然要求 D、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2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長相。你是駱駝,就不要去唱蒼鷹的歌,駱駝照樣充滿魅力。”這啟示我們 :
A、成才應從自身實際出發 B、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C、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D、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21.
A、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
B、事物內部結構的變化也可引起質變
C、外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
D、規律是客觀的,違背規律必然受到懲罰
22.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這一要求符合下列哲理:
A、做工作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著眼
B、辦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C、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
23.去年以來,上海市工商局實施企業分類管理機制,對長期守法經營的企業實施“零距離”管理一般不主動干預;對重點和熱點行業企業,實施“近距離”管理,密切關注,適適時開展專項檢查;對有嚴重違法行為的企業實行“零距離“重點監管。上海市工商局實施企業分類管理機制體現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C、矛盾有主次之分 D、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24.魯迅先生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寫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一評述所蘊涵的哲理是:
A、要區分事物的兩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對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
若一只木桶是由多塊木板拼合而成的,并且木桶邊長短不齊的話,其容量只能取決于最低的那塊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須加高最低的那塊木板,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木桶原理。據此回答25—26題。
25、上述“木桶原理”所體現的哲理是:
A、整體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B、關鍵部分的性能狀態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C、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有條件的
D、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不是人們主觀臆造的
26、上述原理給我們的啟示是:
A、必須承認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B、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C、做工作必須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D、必須注意整體和部分的不同地位和功能
27、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內容是
A.普遍聯系的觀點 B.變化發展的觀點
C.對立統一的觀點 D.辯證否定的觀點
28、國際奧委會投票決定:北京獲得2008年第29屆奧運會舉辦權。北京申奧成功,舉國同慶,然而中國人也體味過申辦第27屆奧運會失敗的苦澀。這說明
①事物的變化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③意識促進事物向前發展 ④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Ⅱ卷 非選擇題(46分)
28、一鞋廠推銷員甲到某國去推銷鞋子,發現某國多數人不穿鞋,認為鞋子在此地不會有銷路,就打道而回。另一鞋廠推銷員乙也到這一國家發現同樣情形,但他預測到鞋子在這里將大有銷路,建議廠長依據該國人的腳形特點生產適用的鞋子向該國出口,結果該廠獲利豐厚。
請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所學唯物論的知識回答:
(1)甲乙兩個推銷員面對同樣的實際,所得出的兩種相反的結論是什么?
(2)他們得出相反結論的原因是什么?
(3)怎樣才能做到真正從實際出發?
29、江澤民同志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貧困地區要改變面貌,需要國家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但從根本上說,還要依靠當地干部和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不解地苦干實干、自強不息、艱苦創業。這樣,外部的支持才能發揮作用。”
上述講話體現的哲學道理有哪些?
30、材料一:2003年6、7月間,淮河流域發生了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防汛抗洪指揮能力和淮河防洪工程經受了嚴峻考驗,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有關地方領導,時刻把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的突擊隊作用,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高度重視,統一指揮、科學調度、顧全大局,帶領群眾奪取了抗洪救災的勝利。
材料二:淮河抗洪從戰略思想到具體措施都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初步改變了單純依靠“人海戰術”的傳統方式,實現了從被動應付到主動引導的重大轉變,抗洪過程呈現出從容應對、緊張有序的新特點,給洪水以出路,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防洪新理念。
運用所學哲學知識分析抗洪勝利的原因。
2004高二期中考試政治試卷參考答案
第一卷(56分)
一、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2分,共54分)
1、D 2、B 3、C 4、C 5、B 6、B 7、B 8、C 9、C 10、A 11、B 12、D
13、B 14、B 15、B16、D 17、B 18、B19、C 20、A 21、B 22、A 23、D
24、B 25、B26、C27、C28、D
第二卷 非選擇題(44分)
28.(1)甲:“不會有銷路”;乙:“將大有銷路”。(2分)
(2)原因:不同的人思維方法和知識結構不同;是否做到了從不斷變化的情況出發;是否能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6分)
(3)①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②要從事實的總和、事物的多方面出發,反對從個別事實、一個方面出發(堅持聯系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實際);③要從不斷變化的實際出發,使思想適應變化的實際,反對靜止地看問題。④反對主觀主義;⑤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0分)
29、“從根本上說,還要依靠當地干部和群眾…… ”體現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2分);“貧困地區要改變面貌,需要國家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幫助”體現了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2分);“這樣,外部的支持才能發揮作用”體現了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2分);通篇內容體現了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2分)
30、(1)重視精神的力量。我們的人民軍隊在抗洪過程中“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就體現了這一點。
(2)堅持聯系的觀點。“統一指揮、顧全大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就體現了這一點。
(3)堅持發展的觀點。淮河抗洪從戰略思想到具體措施上的變化,體現了創新的觀念。
(4)堅持抓重點抓關鍵。淮河抗洪“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的突擊隊作用”體現了抓重點抓關鍵。
(5)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樹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理念,就是建立在“承認自然界客觀性”這一前提之上的。
(6)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從容應對、緊張有序”地與洪水抗爭,“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等,都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科學調度”,“給洪水以出路”“尊重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體現了人們在抗洪中尊重自然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每小點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