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重視發揮主觀能動性教案
備課資料
名人語錄摘要分析
(教材第4頁)……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
——恩格斯
分析:(l)恩格斯這句話說明創造性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特點之一。
(2)人的自覺能動性,又叫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也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主要特點。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做”,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之一。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把客觀規律作為行動的向導,把思想等觀念性的東西用于指導實踐,以自己創造性的活動改造世界,達到預期的目的。
(3)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越來越具有創造性,人們按照自然規律改變自然物原先的形態和內部結構,創造了許許多多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沒有創造活動,就不會有當今的世界。總之,創造性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特點之一。
關于對“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簡析:“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與能力以及精神狀態。為此,我們不能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兩者不可分割,因為在人類出現之前,自然界的規律已經存在并發生作用,且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誤區二:認為只要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認識和利用規律。
簡析: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但不能認為只要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一定能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這是因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僅僅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一個條件,除此之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并借助一定的物質條件。因此,發揮“主觀能動性”只是為認識和利用規律提供一個可能性。
誤區三:認為只要把“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結合起來,就能收到預想的 效果。
簡析:“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正誤之分,同時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只有符合實際、符合客觀規律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有機結合,才能收到預想的結果。
黃河調水調沙試驗
在我國古代治河典籍中,黃河很早就被尊稱為“四讀之宗”,百水之首。它以其多泥沙、河道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于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最難治理的河流。
從明代潘季訓開始,數百年來,人們對黃河泥沙的治理不斷地進行理論探討和具體的實踐。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逐漸將黃河泥沙的治理措施概括為“攔、排、放、調、挖”。截至目前,“攔、排、放、挖”已不同程度地付諸過實踐,唯有“調”,雖然做過長期大量的理論分析,但尚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試驗過。
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攜帶來自中游大量泥沙的黃河,向渤海海域推進,形成新的陸地,締造了華北大平原。到了西漢后期,據記載,從公元前6XX年(周定王五年)到1938年,共2540年,發生決口的年份有543年,決口的次數達1590次,改道26次。黃河流域的扇面形分布,北達天津,南抵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下游河道年均淤積2.2億噸,持續的枯水周期,長期的小流量過程,致使黃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淤積嚴重。黃河下游河道淤積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