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認識論(精選2篇)
高二政治認識論 篇1
目標 理解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這條基本原理,并能通過列舉事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技能
目標 培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是思維能力,特別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能力。
情感
目標 結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實踐意識,積極投身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是認識目的教學,培養好的學風,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材分析 本框的主題是講述實踐對認識的作用。圍繞這個主題,本框共23個自然段分為六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第1段),引出本框主題。
第二層意思(第2—8段),講述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第一點表現,即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由于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所以說實踐是一切認識的源泉。
第三層意思(第9—14段),講述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第二點表現,即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四層意思(第15—18段),講述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第三點表現,即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類獲得認識,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是為了把知識束之高閣,而是為了指導實踐活動。
理解這個問題要注意區分兩個“根本”。即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
第五層意思(第19—22段),講述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第四點表現,即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教材通過打撈石獸的事例,說明只有社會實踐才是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第六層意思(第23段):本框題內容的小結。根據以上層次要點的分析,綜合出一個結論,即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教學重點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
教學難點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教學方法 發現教學法,講授法
學法指導 啟發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結論
教具學具 書,黑板,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流程或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西紅柿原產于美洲,但當地人一直懷疑它有毒,取名狼桃而不敢吃。直到18世紀法國有位畫家抱著獻身精神,決定嘗它一下。據說,這位畫家在吃時,就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但畫家不但沒死,反而第一個品嘗了西紅柿的美味。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認識來源于實踐。那么,實踐對認識還有哪些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問題。
講授新課
從預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現在,我們來逐一分析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從哪里來?是天上掉下來的?還是人們頭腦中固有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只能來自社會實踐。也就是說,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對此,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
第一,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
人們面對客觀事物,先認識什么,后認識什么,都不是由人任意規定的,而只能由實踐
需要來決定。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科學研究的任務也是圍繞著人類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確定。
沒有丈量土地等最初的實踐活動,就不可能有早期的數學;沒有古代的戰爭,就不可能有《孫子兵法》;同樣,鄧小平理論的產生也來自實踐。
毛澤東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請同學們思考毛澤東的這段名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第二,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
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接觸客觀事物,并與之反復作用,變革客觀對象,使客觀對象的各種特殊性暴露出來,才能透過復雜的現象深入到事物的內部,認識其本質和規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
現在,我們還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一個是:正確的認識來自實踐,錯誤的認識來自哪里?
一個是:我們的知識大多數來自書本,因此,能否認為實踐只是認識的一個來源
對于第一個問題:凡是認識都來自實踐,錯誤的認識同樣來自實踐。
對于第二個問題: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條:實踐和學習書本知識。來源只有一個,是實踐,因為書本知識同樣來自實踐,所以,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我們知道世界是變化發展的,人類的認識也是變化發展的,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實踐,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第一,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
動認識的發展。
正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遇到新問題,推動人們去研究、去探索、去解決,客觀上推動了認識的發展。因為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認識問題。
同樣,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第二,實踐的發展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
特別是現代實踐提供著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密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日益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認識的發展
⒊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我們在第五課中已經知道: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透過現象看本質。獲得認識不是認識的最終目的理性,最終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不是目的,只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和準備,改造世界才是真正的目的。
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什么樣的認識才是正確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有幾個?
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就是將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對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實踐才具有把主觀和客觀連接起來的特點。因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聯系主觀和客觀的橋梁,才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那么,到底如何檢驗?一般來說,以一種主觀認識指導實踐,如果能達到預期目的,那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必須清楚的是:科學理論是主觀認識,不能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
小結:這節課,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四個方面論證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有決定作用。可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流程或教學步驟)
課內練習課外練習 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蘊涵的哲理是:( b )
a. 間接經驗比直接經驗更重要
b.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 實踐需要理論指導
d .要獲得真知,必須事事親自實踐
2.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這是由于:( d )
a. 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b. 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c. 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d.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課后札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因而,青年學生應當自覺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把學習書本知識和參加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鍛煉成材。
注:各組可依據本學科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本學期進行了課堂比賽的教師
及匯報課的教師填寫后,一式兩份送交王明和老師處,以備存檔。
高二政治認識論 篇2
(1)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2)科學理論的概念。
理解:
(1)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真理的含義。(2)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原因。
運用:
剖析對某一事物的認識過程,說明認識的根本任務,進而分析“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的危害。
技能
目標 提高比較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情感
目標 (1) 提高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自覺性。
(2) 能從現象和本質的關系上去分析若干重大社會問題,端正認識,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教材分析 本框題即認識的根本任務在于透過現象認識本質,不僅是本框題的教學重點,也是全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因為:第一,從本課的中心論題來看,本課的中心論題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第二,從思想教育意義來看。要求每個人對他所接觸的事物都由對現象的認識上升到對本質的認識。
關于“現象與本質的區別與聯系”這個教學難點。課本只是簡單作了講述,對這一知識點要通過詳細的概括給學生講解清楚。進一步能通過對現象與本質的區別與聯系的應用來把握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教學重點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教學難點 本質和規律的區別。
教學方法 點撥法、講授法
學法指導 閱讀課文,引導學生理清知識線索,本框題的敘述方式,針對重難點問題要進行講授,力求創設情景,化難為易。
教具學具 多媒體教具(投影儀、幻燈片)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流程或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播放《霧里看花》歌曲。回答出歌詞中所說的困惑,歸納導入:要將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單憑眼睛是遠遠不夠的,“慧眼”即能透過事物看透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眼睛,就涉及到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問題,涉及到認識的根本任務問題。
主體內容教學
1、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本含義(板書)因為教材并沒有給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下正式的定義,更沒有全面指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從基本含義的角度來說,可以表述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教材所提供的事例源于學生的切身經驗。無論是否更換具體事例,都應當圍繞學生的切身經驗去選擇。(舉例電影《巴黎圣母院》的有關情節,然后屏幕顯示:)
加.西莫多(外表形象:外貌丑陋、又聾又啞、奇丑無比——對事物外表的認識——感性認識;內在品質:忠誠勇敢、純潔高尚、愛憎分明——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性認識。)要把這個世界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僅有感性認識上不夠的,還必須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2、 認識的根本任務
(1) 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說,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和規律。
要處理好現象和本質的區別這一難點的教學,可采取對比的方法。使用同一事例,集中分析什么是現象,什么是本質。所謂使用同一事例,就是對列舉的事例既要分析它的現象,又要分析它的本質。再配合適當的板書作鮮明的對比。有了這個基礎,順便指出本質和現象的區別就可以了。
學生閱讀課文,教師要求學生課文中屬于現象的內容羅列出來,然后提問現象和本質、規律有什么關系?(屏幕顯示)
現象 本質
區別 個別的 一般的
多變、易逝的 相對穩定的
表面的,憑感覺器官即可把握 內在的,要靠抽象思維去把握
聯系 聯系密切,不可分割:現象是本質的現象,本質總要表象為現象,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我們如果看到部分現象,肯定抓不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果我們基本上了解了事物繁榮諸多現象,能不能說是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呢?(舉例: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的對話,分析以后歸納思想)
對事物現象的 認識有助于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但不等于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因為現象能夠為感覺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質規律又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本質只能由理性思維去把握。所以,理性認識依賴與感性認識,堅持著一點,就是在認識論中堅持了唯物主義。
(2)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認識需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確的感性認識只是如實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段,因而相對于事物的整體、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來說,這種認識的正確性和可靠性程度就降低了。因為現象是本質和規律的 表現,只有深入到事物內部,抓住本質和規律、抓住諸多現象的根據,反過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現象。所以說,感覺到了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屏幕顯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
區別 是對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 是對本質的認識,是認識一的高級階段
是以感覺、知覺、表象等具體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反映事物
具有具體、生動、形象的特點 具有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
聯系 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
都是人的認識,其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
因為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所以,我們更應該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理性思維對現象進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即堅持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認識論中辯證法。
(3)從認識的作用來看,只有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才有可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要注意兩個觀點。一是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二是僅指“正確認識”。關于真理、理論、科學理論三個概念,講清概念即可,不必做過多解釋。(概念省略)
為什么真理、科學理論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真理、科學理論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讓學生思考并討論:
正確的理性認識——系統化、理論化的真理性認識——科學理論——鄧小平理論——改革開放政策——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功。
歸納:總之,本質和規律是內在的根本性東西,人們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更高級的認識,正確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因而,認識的根本任務在于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人們的感性認識應當上升為理性認識。
3、 方法論意義——青年學生應提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自覺性
分析“跟著感覺走”,這個觀點對嗎?(分析略)
思考“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有哪些危害?(略)
首先,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其次,應了解社會生活的重大問題并正確認識它的本質。
課堂小結
總之,本質和規律是事物內在的根本性的東西,人們對本質個規律的認識是高一級的認識,正確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因而,認識的根本任務在于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 人們的感性認識應當上升為理性認識。人們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認識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一個含義:
兩個關系: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三點原因:、現象與本質的區別;認識的程度水平;認識的作用。
四個概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真理、科學理論
由此的出結論:要提高認識事物的自覺性。
課堂練習:《呂氏春秋》中說:“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月,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臠肉,而知一鍋之味,一鼎之調。”
從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包含了什么道理?
課外聯系:優化設計的課后練習。
課內練習
課外練習 課堂練習:《呂氏春秋》中說:“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月,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臠肉,而知一鍋之味,一鼎之調。”
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包含了什么道理?
課外聯系:優化設計的課后練習。
課后札記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體會到要想使教學效果突出,既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他們想學的內容,而且使得這堂課既深刻又不失去活躍的課堂氣氛,作為教學的主導——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注:各組可依據本學科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本學期進行了課堂比賽的教師
及匯報課的教師填寫后,一式兩份送交王明和老師處,以備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