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認識論
目標 理解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這條基本原理,并能通過列舉事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技能
目標 培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是思維能力,特別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能力。
情感
目標 結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實踐意識,積極投身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是認識目的教學,培養好的學風,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材分析 本框的主題是講述實踐對認識的作用。圍繞這個主題,本框共23個自然段分為六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第1段),引出本框主題。
第二層意思(第2—8段),講述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第一點表現,即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由于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所以說實踐是一切認識的源泉。
第三層意思(第9—14段),講述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第二點表現,即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四層意思(第15—18段),講述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第三點表現,即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類獲得認識,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是為了把知識束之高閣,而是為了指導實踐活動。
理解這個問題要注意區分兩個“根本”。即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
第五層意思(第19—22段),講述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第四點表現,即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教材通過打撈石獸的事例,說明只有社會實踐才是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第六層意思(第23段):本框題內容的小結。根據以上層次要點的分析,綜合出一個結論,即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教學重點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
教學難點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教學方法 發現教學法,講授法
學法指導 啟發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結論
教具學具 書,黑板,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流程或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西紅柿原產于美洲,但當地人一直懷疑它有毒,取名狼桃而不敢吃。直到18世紀法國有位畫家抱著獻身精神,決定嘗它一下。據說,這位畫家在吃時,就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但畫家不但沒死,反而第一個品嘗了西紅柿的美味。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認識來源于實踐。那么,實踐對認識還有哪些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問題。
講授新課
從預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現在,我們來逐一分析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從哪里來?是天上掉下來的?還是人們頭腦中固有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只能來自社會實踐。也就是說,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對此,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
第一,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
人們面對客觀事物,先認識什么,后認識什么,都不是由人任意規定的,而只能由實踐
需要來決定。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科學研究的任務也是圍繞著人類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