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學案
(2)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嗎?(板書)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這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大學生比作“金子”,老農比作“石頭”,無形中把人分成了“高貴”和“卑賤”,從現代社會的發展看,顯然已是過時了的觀念。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
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那就是90歲的人才能救80歲的人;沒文化的人,才能救有文化的人;價值小的人才能救價值大的人,如果兩個人彼此相差不多呢?假如我們班里某位同學掉下水,那另一位同學該不該救他呢?
大概要在救人之前開個價值評議會吧?其實,即使在現代化觀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抱有這種落后于時代的偏見。
(3)精神貢獻對社會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板書)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中,歷經磨難,有時甚至到了危亡的邊緣,但卻始終維系不墜,屹立在世界東方,其中重要的支柱,就是靠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關于精神產品價值的轉化,我想講這樣一件歷史事實
朝鮮戰爭前夕,歐洲德林公司打算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把“美國出兵朝鮮,中國將持何種態度?”的研究成果,賣給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該成果的結論只有7個字“中國將出兵朝鮮”,同時附有380頁的資料說明。當時美國政府因價格過高,沒有理睬德林公司,事后,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說起這件事時,感慨地說“我們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美國軍人的生命,卻吝惜一架戰斗機的代價”(當時,500萬美元相當于一架先進戰斗機的價格)。
這是一個明顯的價值轉化的例子,一個決策等于500萬美元,以至幾百億美元,還要賠上數十萬軍人的生命代價。有時,精神可以轉化成多大的物質價值,尤其是崇高精神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錢和數字的有限而走向無限。
張華雖然來不及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物質財富,但他的道德行為,為社會創造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他的人生價值不僅在于他以一個人的犧牲換來了另一個人的生存,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崇高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后來出現的“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就是有力的明證。正是“一個英雄倒下去,一座豐碑立起來。”
鞏固新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請同學們課下運用本課學習的人生價值觀點,分析下面兩句名人名言:
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
——孫中山——
一個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練習:
1.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這表明:
a個人對社會只能講貢獻,不能講索取
b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居于首位
c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并不是人生價值的表現
d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唯一標志
2.德國詩人歌德于18XX年5月8日給叔本華寫的題詞:“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添價值。”這其中的哲理是:
a對社會的貢獻和向社會索取是沒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