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框有三目,第一目從中華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現為切入點,引發出中華民族精神,并重點分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分別講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中華民族身上的表現,第三目以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為切入點,講了愛國主義的具體性歷史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因此,它回答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教材編寫的意圖和該部分的地位 從教材編寫的意圖來看,該部分知識是在講了我們的中華文化之后,將我們的民族精神,因此,不難看出,這體現了我們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而本課的第二框與綜合探究,講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弘揚民族精神的意義和如何弘揚,它回答的是為什么和怎么辦。因此,本框的內容可以說是第六課的深入,又是第二框和綜合探究的基礎,起著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歷史、政治生活等科目的知識儲備,需要我們我們充分挖掘這部分資源。
2、由于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我國在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上的欠缺,我們的部分學生民族觀觀念國家觀念淡漠。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內涵、核心,愛國主義的具體性和歷史性。
能力目標:從歷史和現實的事例中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感受愛國主義的精神支柱作用,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樹立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弘揚民族精神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教學重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確定的依據:學生只有理解了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才能為第二框和綜合探究打下基礎
五、教學難點
從愛國主義的具體性和歷史性理解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確定的依據:如何使學生真正樹立愛國主義思想,把愛國主義思想貫徹到具體行動中
六、教學方法:采取多媒體教學,討論、閱讀、分析歸納法
七、教學的整體思路
通過情景導入,引發學生在情感態度上的共鳴,進而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在過程中展示、識別、確認、提煉觀點,從而形成正確的理念,最后落實到行動中。
八、教學過程
(一)、中華民族之魂
展示: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梁和神5載人飛船的成功著陸。
探究: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梁指什么精神?它有什么作用?(閱讀思考)
1、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
學生應該能從課本上找到答案。
教師要啟示學生文化的力量是什么
探究: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中華民族精神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哪?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展示四幅圖片
土爾扈特東歸
中華大鼎
勞模精神
千手觀音表演者的故事
以上材料,展示出什么精神?
歸納: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探究: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分析我們中華民族是怎樣體現出這些精神的?(討論)
1團結統一: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抗日
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歡迎連戰訪問
反對---
引導學生認識到:團結統一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畏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得任何征服火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