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a.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穩定性
b.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相對穩定性
學生活動:舉例分析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
例如:我國傳統文化崇尚“浩然正氣”,今天我們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正氣”,同時賦予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內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約”,增加了學生的修身養性。
2.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精神根基)
學生活動:學生朗讀“鄉愁”的詩,感受兩岸文化的共同性,體現民族性。
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席慕蓉:“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3.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和雙重作用
(1)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能夠而且必須因時而變。
例如:我國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稱為“六禮”,依次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與現在的婚禮有巨大的差別。
(2)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學生活動:前面我們學過的文化具有怎樣的雙重作用?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起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礙作用)
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傳統文化)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消極作用。
(提示:劃分標準不是性質的優與劣,而在于是否變化發展)
例如:前面舉例的“和”“合”思想發展到“和諧社會”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對發展的就慢,甚至發展為“義氣”,反而是有害于社會。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學生活動:p43的觀點,你贊成哪一個,為什么?
(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其意義在于)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義氣;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個人、君主)的利益、以社會發展為己任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a.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學生活動:列舉一些積極的傳統文化內容
例如:寬容、仁厚、誠信
b.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 “二十四孝圖”中的“刻木事親”“埋兒奉母”的故事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這些具體做法是不可取的。“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