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教學設計
學生分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板書)五、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靜止的含義
1)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事物的位置保持不變
2)在特定條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質相對不變
投影“辯一辯”: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他的學生克拉底魯則認為,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這兩個命題誰對誰錯?為什么?
(老師):“一支射出的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學生)“那還用說,當然是動的。”
(老師):“確實是這樣,在每個人的眼里它都是動的。可是,這支箭在每一個瞬間里都有它的位置嗎?”
(學生)“有的,老師。”
(老師):“在這一瞬間里,它占據的空間和它的體積一樣嗎?”
(學生)“有確定的位置,又占據著和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
(老師):“那么,在這一瞬間里,這支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學生)“不動的,老師”
(老師):“這一瞬間是不動的,那么其他瞬間呢?”
(學生)“也是不動的,老師”
(老師):“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
學生分析:(略)
老師總結:“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強調事物/河流是不斷運動的,但卻沒有看到事物/河流相對靜止的一面。“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既看到了事物/河流是運動的,也看到了事物/河流是靜止的,但忽略了靜止不僅是指相對位置不變,還包括性質的相對不變。河流其實每時每刻都在運動,但黃河、長江千百年來仍叫黃河、長江是因為其承載的性質沒變化,處于靜止中。
動態投影:“飛矢不動”(要求:一問一答逐步打出)
學生生疑:老師,你說得不對,他與事實不符,是錯的。
老師追問:請再看一遍上面的問題,我問你們答,沒什么問題呀?
學生討論,然后代表發言。
學生:老師,你問我們的回答沒問題,但問題出在您的推理上出了差錯。“每個點是不動的,由點構成的集合也是不動的”沒錯;但我們發現這些點之間不是孤立的,是有聯系的,兩點之間是有運動的,是前后相繼的關系。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這一命題不對。
老師:這就是古代有名的“飛矢不動”悖論,今天被你們破解了,很爽!你們厲害!這一悖論,誠如剛才你們分析的,悖論告訴我們:所謂的靜止,其實只是事物處于絕對運動中的暫時的平靜而已。
至此,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運動和靜止有什么聯系?
學生總結(略)
(板書)3.運動和靜止的聯系
1)靜止,是事物處于絕對運動中的暫時的平靜;
2)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事物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離開運動講靜止,把靜止狀態絕對化,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離開靜止講運動,否認絕對運動中的相對靜止,是相對主義詭辯論。
課堂小結:
老師:請同學來回憶一下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
學生:(略)
(注:學生邊回憶老師應電腦將本節課板書內容相應的展現出來。)
老師小結:一個原理、兩個概念、三對關系:
課堂練習:
1、哲學所講的“運動”與日常所說的“運動”是一回事嗎?
2、如何正確理解“穩如泰山”的哲學含義?
3、“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包含什么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