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注意培養科學思維方法教案
我國的技術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課題組關于企業技術進步的報告指出: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一套蘇聯式的科研體制,將大多數從事各類研究工作的專業人員置于國家科學研究體系統轄之下,按照政府制定的規劃和計劃進行課題研究,科研人員作為國家雇員按照統一的工資標準領取薪金。他們很少自由選擇專業的空間,也缺乏自行創業的可能。改革開放以來,研究人員在擇業方面的行政有所放寬,當他們從事有資助的項目研究時也可以取得一些補充收入。研究人員的工作環境和物質待遇雖然有一定改善,但是離建立專業人員可以自由發揮所長和得到充分激勵的體制還有很大距離。
這種把大部分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和基礎研究力量都一起置于專業研究機構統轄之下的體制,造成科研機構與企業和生產實際相脫離。—方面科研機構的研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可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技術成果少。另一方面,因為缺乏轉化資金和中間試驗環節,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又難以轉化為生產力。同時,科研機構游離于企業之外,企業沒有研究開發能力,導致本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業技術進步緩慢。
制度和體制上的制約解釋了為什么我國投入了大量資金進口先進的設備和生產線;但在吸收和利用外國技術方面卻難以取得重大突破;這些制約還解釋了為什么實驗室內取得的科研成果越來越多,而創新的成功率卻只有10%左右。在世界銀行專家關于中國經濟狀況的分析報告中明確指出:在管理問題解決之前,技術創新的貢獻是有限的,過低的管理水平會使技術創新的效益大部分被侵蝕。因此,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比技術創新更為關鍵的是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