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體味文化藝術教案
過渡:既然學者們也不知道文化是什么,我們只有自己去體味了。
教學互動,合作探究
一、體味文化
(一)文化萬花筒
<情境導入>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到生活中去體味文化。布置學生分組事先收集有關文化現象、文化概念的資料,利用學生的旅游經歷,感受各地及自己家鄉的特色文化,制成課件,課堂進行展示。
<合作探究>
通過自己體味文化,你感受到什么?讓學生自己總結。
<形成意念>1、文化形式多種多樣
2、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3、不同區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過渡:現在就讓我們來解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是什么
〈情境導入〉
讓學生從各種途徑得到文化的定義。(寫出出處)或者多媒體展示:參考資料有:
〈合作探究〉
你同意這些說法嗎?為什么?請試著給文化下個定義。(教師提示“文化”一詞的多種意義)
師生探討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從以下方面來討論,歸納:
<形成意念>
1、文化的含義——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不是經濟現象、政治現象)
這里要解釋一下“意識形態”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不是自然現象)
〈合作探究〉
①展示圖片:提問古樹古堡是文化嗎?將古樹古堡開辟成旅游區或拍攝成藝術作品能稱得上文化嗎?兩者有什么區別?
②你能否用教材插圖,再進行補充,嘗試描述人類文化創造和演進的歷程?
◇探究點撥:
①古樹古堡本身不能稱之為文化。將古樹古堡開辟成旅游區或拍攝成藝術作品則屬于文化。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純粹自然的東西,而后者是經過人的實踐活動,經過人的勞動,滲透了人的精神活動,成為人的精神活動的產品,因而成為文化。
②例如:文字的發明--…記數的發明(如阿拉伯數字)一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工業革命——1969年美國阿波羅登月行動——載人航天行動。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3)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
〈情境導入〉多媒體展示:月亮
一個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會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東西,如盤子和鏡子等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而一個遠離家鄉的人看到月亮時,會更有人會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抒發自己的離情別緒。
月亮對于農民來說,中秋圓月代表團圓、豐收和圓滿;
天文學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個普通的天體而已。
〈合作探究〉①人的文化素養是怎樣形成的?
②人的文化素養怎樣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