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文化教案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文化的內涵。
2、理解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二)能力目標
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全面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重視自身文化素質的意識。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文化的涵義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展示文化素材和實例,讓學生感悟文化的涵義,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接觸過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兩個模塊,這學期我們要開設一門全新的課程——文化生活。如果說經濟生活的主題是物質財富的創造,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題就是精神家園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詞,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內涵,我們卻不一定懂得。本課就此提出問題: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一、文化“萬花筒”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頁材料,并思考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這些圖片材料表現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內容――藝術。文化的內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請大家閱讀教材5―6頁內容。
1、文化現象無時不在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從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到現代社會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現象無時不在。
2、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環顧我們身邊的生活,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社區文化,還有轉瞬間已不再新奇的網絡文化等,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3、文化現象豐富多彩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無論身處繁華的都市、新興的鄉鎮,還是偏居邊遠、古樸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這些文化生活無不呈現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義
我們這里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準確把握文化的涵義應注意兩點: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是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連的,不是純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經濟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們的一種素養
(1)人的文化素養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生活、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養表現在日常言行中。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頁“公交車漫畫”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人們的文化素養總是要通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等表現出來。我們通過觀察人們的社會行為,就可以從中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