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
上述觀點都堅持了唯物主義方向,是唯物主義的.
(2)簡要辨析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略
探究結論2:
唯物主義形態 基本觀點 局限性或優點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1、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 2、認為世界是物質的。 只是一種猜測,沒有科學根據。把物質歸結于具體的物質形態。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2、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
(二)唯心主義
【探究3】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
材料一:王陽明,明朝哲學家,稱自己的哲學為“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即天地萬物的主宰,“心”決定并產生一切。
材料二:朱熹說:“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這事,先有這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里”。“所謂理與氣,此決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混淪,不可分開”;“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1)“心”與天地萬物是什么關系?沒有“心”就沒有世界嗎?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或者意識與物質的關系),不是的.
(2)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觀點?你認為理和天地萬物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客觀唯心主義,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或者意識與物質的關系)
探究結論3:
唯心主義形態 基本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 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務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客觀唯心主義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三)哲學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二者的區別表現在:他們所回答的是哲學中的兩個不同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在于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根源于對世界究竟處于怎樣一種狀態的問題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世界的,屬于辯證法;采取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世界的,屬于形而上學。
二者的聯系表現在:辨證法和形而上學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又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影響和制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所以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因為:第一,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一般說來,首先需要解決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問題,然后才進一步解決這個世界的狀況怎么樣的問題。第二,如何解決世界的本原問題,規定了在解決狀況怎樣問題上的方向。第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作為兩種思想觀點從來不存在游離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獨立的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哲學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