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第一框 價值與價值觀
一、學習指導
(一)知識網絡
(二)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有:識記價值和價值觀的基本含義,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理解人的價值是什么,如何評價人的價值。運用所學知識及相關原理,剖析生活實例,說明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通過價值和價值觀的學習,培養自己正確認識和評價人的價值的能力,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
(三)學法指導
1.聯系實際。學習價值與價值觀要從生活入手,聯系實際。學習價值概念時,學生可以首先想一想為什么要學習某些科目,學習這些科目的價值是什么?學校有許多規章制度,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規定?國家經濟政策的制訂、各項改革措施的出臺,其價值都是什么?學習價值觀概念時,學生可以從分析自己身邊的人物入手,看看他們的行為分別體現了什么樣的價值觀。
2.對比分析。在學習人的價值時,學生可以對比物的價值與人的價值的區別,進而說明人的價值的特殊性。在學習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時,學生可以選取身邊人物,通過對比他們對事物評價的差異、他們行為方式的差異以及他們所走的人生道路的差異,來分析他們的價值觀的差異。
3.學習楷模。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這是一切先進人物的共同特色。學生可以觀看、收聽或閱讀先進人物的事跡,看看他們是怎樣在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的。通過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學生要立志在為社會和他人的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知識點撥
(一)價值的含義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要理解價值的概念,首先要理解價值本質上是一種“關系”。什么“關系”呢?就是事物以它自身的屬性和功能對主體的一種“滿足關系”。事物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它就有價值;滿足的程度大,它的價值就大;滿足的程度小,它的價值就小;不能滿足,甚至對主體有害,它就沒有價值。
既然是一種“關系”,它就只能存在于主體和客體之間,它既離不開主體也離不開客體。同時,它既不能完全歸結于主體,也不能完全歸結于客體。價值一方面連接著主體的需要,另一方面連接著客體的屬性和功能。
可見,價值不是某種實體,價值是在主客體二者之間的關系中發生、形成并存在的。因而,價值關系實際上就是意義關系、作用關系。價值的大小,歸根結底就是意義的大小、作用的大小,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大小。
例題:哲學上講的價值是指( )
a.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 b.事物自身的客觀屬性
c.主體的主觀喜好 d.人的需要和事物屬性間的一種特定關系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的理解。a是經濟學中講的商品價值,b和c都是只抓住了價值關系成立的一端。d的表述雖然與教材不完全一樣,但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教材側重從客體的角度來表述價值,即它是事物具有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而d項側重從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來表述價值。正確答案為d 。
(二)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理解人的價值,要注意以下幾點。